终于见到外公的一霎那,陈女士腿都软了,差点跪下来。一想到天寒地冻的,90岁高龄的外公走失,在外面呆了一天一夜,她就心酸得想流眼泪。
从前天下午到昨天下午5点,外公不吃不喝,只知道一直走,直到在一位村民家里被找到。村民说,他去田里干活,发现蜷缩在田里的老人,于是先带回家。
钱江晚报记者了解到,老年化的问题日益突出,截至去年底,宁波市老龄人口达118.7万,失智老人约有4.98万,这些人成为走失的主要人群。
九旬老人走失
有间歇性失忆
陈女士的外公姓吴,今年90岁,住在宁海将军路。虽然年事已高,但老人身体还算硬朗,每天午后都会出门遛弯,傍晚准时回家吃饭。
12月15日下午,老人又出门了。4点40分,按照以往,老人早该回到家了,可保姆却不见老人身影。情急之下,保姆给老人的一双儿女,也就是陈女士的母亲和舅舅打去了电话。
天色渐黑,华灯初上,大家急了,开始分头寻找。他们调看了监控,发现下午1点57分,外公出现在兴宁南路老邮局西侧。跑过去一打听,附近的店家说,的确看到过老人出去,但没见到回来。
一家人把老人常去的几个地方都找了个遍,还是没有半点消息。
晚上9点多,宁海新青年应急救援队的15名队员也加入到寻人的队伍中。晚上12点,象山救援队赶到,加入搜寻。
直到昨天凌晨3点多,搜寻队找遍了整个宁海城区,依旧没有老人的消息。
配过手机和定位器
老人却不肯用
昨天一早,大家把寻找的范围扩到了乡镇。钱江晚报记者联系到陈女士时,他们已经寻找过了桥头胡镇,真准备前往深甽镇镇寻找。
陈女士告诉记者,外公曾经是老师,老伴去世后,家人一直请保姆照顾他。两年前,老人得过一次脑梗,此后便出现间歇性失忆。“我们发现外公有时犯迷糊,不认识人,连家里人都不认识。可这个过程很短暂,很快又会恢复正常。而且这样的情况也不是经常发生。”
不过,这不是老人第一次走失了。几个月前,老人从老家的下洋吴村回城区的家里时迷路了,幸好半路遇到熟人,把他送了回来。
既然发生过走失的情况,为什么不及早采取措施?“我们给外公配了手机,可他以不会用为由,将手机丢在家里,一直不肯用。”陈女士颇为无奈,“我们又买了定位器,以防外公万一犯迷糊走失。可他很倔强,还是不肯用。”
农田里找到老人
所幸无大碍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老人走失已经过了24小时,大家更加揪心了。陈女士说,最担心的就是外公的身体,“这么冷的天,不知道他吃了没有,在哪里避风,怎么过夜……”
由于老人的活动范围一直在家附近,家人寻找的重点又回到了这里。根据监控显示,老人往西走了,大家便沿着这方向,一边找一边托人打听。
昨天下午5点,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传来了好消息,有人在几公里外范家村看到老人了。
范家村和老人居住的将军路间隔着一条大溪。家人匆匆赶去后,果然在一位村民家里找到了老人。原来,之前村民去田里干活,发现蜷缩在田里的老人,便将他带回到了家里。
随即,家人将老人送到医院检查。所幸,老人情况比较好,找到时神智也比较清楚。
可到各大医院记忆门诊
免费领取防走失的微信黄手环
记者了解到,老年化的问题已经日益突出,截止去年底,宁波市老龄人口达118.7万,失智老人约有4.98万,这些人成为走失的主要人群。
失智老人,就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俗称老年痴呆患者。对于老年痴呆症,不少家庭都存在认识误区,很多人都把老年痴呆症的初期表现,误认为是老年人记忆力衰退的正常反映,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其实,越早发现、越早干预,就越有可能延缓或阻止失智的进展。
早在去年10月,宁波就启动了宁波市失智老人关爱项目。今年6月,宁波首家“记忆门诊”也已在海曙区西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诊。
对于老人走失的问题,大家想了很多办法。两年前,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还曾设计了防走失的黄手环,手环上附上老人的姓名、家址、亲人联系方式等,这样方便路人帮忙联系家人。
宁波也出现了类似的黄手环,版本升级成了微信版。当老人不慎走失时,热心人士只要扫一下黄手环上的二维码,就能获得老人的众多信息。
目前,微信黄手环属于免费发放,有需要的失智老人家属可于近期到宁波市第一医院、李惠利医院等医院的记忆门诊领取。
除了微信黄手环外,也有一些小办法可以预防老年人走失。简单来说,就是给老人配好手机,以便于随时联系。同时,可以为老年人准备简单的个人信息卡,填好个人信息、家庭联系电话等,放于老年人口袋当中,以备不时之需。也可在老年人同意下,为其准备胸卡或个人信息牌。
这样一来,若发生老人走失,好心人或民警能第一时间了解到老人信息,及时联系到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