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个冬日的下午,钱江晚报记者黄娜来到嘉兴桐乡,想了解一下当地一度站上风口浪尖的生猪养殖业,在“黄浦江死猪”事件之后,有何改变,转型升级做得如何?当她得知,一位干了几十年传统养殖的老板,抛弃以往的所有,开始用欧洲的方式养猪,并且以年薪200万元的代价,请了一个比利时的技术顾问时,她意识到,自己找到了一个好故事,并因此有了这篇报道。
为了进一步深化拓展“走转改”活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自今日起,钱江晚报推出“行进浙江精彩故事”系列专题报道。
行进浙江,讲我们老百姓自己的好故事,听我们自己的好声音。敬请期待。
“黄浦江死猪事件”后,遭受重创的嘉兴养猪业如何转型升级
干了几十年传统养殖的养猪场老板沈建平:不能再像从前那样养猪了
年薪200万元请来“洋猪倌”
他的猪肉上了互联网大会餐桌
12月12日傍晚,无数人奔波在周末下班路上,心里还惦记着:赶紧回家去血拼,再迟点,好东西都被别人抢去了。
这个“双12”,46岁的沈建平也在惦记着电子商务。站在自家的猪舍前,这位与嘉兴众多同行相比显得有些另类的乡村养猪场老板,身影被落日的余晖斜斜地拉长。
他挂断了又一个业务电话,瘦削的身影变得疲惫。
“你知道褚橙吧?未来生活网是唯一授权卖褚橙的在线销售商,过几天,我的猪肉也要在这个网站开卖了。”沈建平语调轻缓地说。
与传统养殖业打了一辈子交道
这回他搞出了个“重磅新闻”
按照嘉兴养殖业圈内的说法,这两年,沈建平算是“出尽了风头”——倒不是他的养猪场效益有多好,而是他所做的事,实在是与传统有些背道而驰。
沈建平从18岁开始养鸡,后来又转战饲料市场,与传统的养殖业打了近30年交道。可以说,嘉兴养殖业的兴衰,他都看在眼里。前面20多年,他从未想过要改变什么。
变化,源于2012年的一趟欧洲行,那是一次由桐乡市政府组织的一次农业考察。12天时间,沈建平与其他同行的几位当地农业大户可算是“大开眼界”。
“我看了他们的养猪场,我们与欧洲比起来,起码落后了四五十年。”沈建平感叹说。一个还在读大学的女孩,一个人养了300多头母猪,猪圈还干干净净的,一点臭气也没有。可想而知,发达国家养殖业的自动化程序有多高,“要放在我们这儿,不要说一个人,就算请十几个工人,照样脏乱差。”
“我还吃了他们的猪肉,切成片,可以直接吃,像吃生鱼片一样。在中国,谁家的猪肉能生吃?”对沈建平来说,这趟欧洲之行彻底击碎了他固有的传统观念。
中国孩子的性早熟、肥胖等问题,原本就让沈建平很揪心。当时还身在欧洲的他,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我也要这样养猪,让中国的孩子也能吃上没有激素、重金属的健康、安全的猪肉。”
年薪200万元请来“洋猪倌”
养猪也有了“高大上”的感觉
要养出和欧洲同样品质的猪肉,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从源头上进行改变,彻底采用别人先进的养殖方法。
沈建平将这个想法告诉了荷兰的一个朋友,朋友一听,牵线介绍了一个人给他认识——比利时原饲料协会主席马克Huon。
马克48岁,两人岁数相仿,同样研究饲料配方的,很快聊到了一起。沈建平向马克抛出了橄榄枝。
2012年3月,马克跟着沈建平第一次来到中国,围着嘉兴、衢州等浙江养猪较多的城市,考察了一圈。
“中国养猪业和欧洲比较,还有很大差距,有很大提升空间。”马克说,他希望中国人自己能意识到猪肉质量和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2012年年底,沈建平和马克签下协议,以200万年薪聘请他当自己牧场的技术顾问。
这天,记者换上了沈建平牧场的白色消毒服,与工作人员一道,走进了宽敞干净的猪舍。
一群萌萌的小猪拥过来——与其他养猪场臭气熏天的环境完全不同,这里几乎闻不到臭味。工作人员说,按照规定,每次进猪舍,都要先洗澡,换一套干净的工作服,雨鞋要过一下消毒水,身上还要照紫外线。
这里的猪,食物是按需供应的。每个猪舍都装有自动喂料系统,4小时定时给料,电脑操控,不锈钢猪槽里24小时都有饲料。只要饿了,小猪们就跑去吃一点,一副悠闲的样子。
新奇的是,小猪们也有玩具——每个猪圈都有一个铁链吊着的塑料球,和垒球差不多大小,给猪们磨牙,无聊时玩乐,转移注意力,减少打架造成的伤亡。
所产猪肉供应互联网大会餐桌
马云们成了他的食客
今年秋天,牧场的第一批猪进入市场,消费者能接受吗?
沈建平还在心里打鼓时,一件事让他一下子有了底气——他的猪肉从全省四五个优质猪肉品牌中脱颖而出,上了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餐桌。
“我们一共给互联网大会供应了48头猪。”想到马云这样的IT大佬成为自家猪肉的第一批食客,沈建平一脸自豪,“那可是世界级的大会,选择食料的标准很严。经过化验,我们的猪肉各项指标最好,没有重金属、没有抗生素、没有激素和催长剂等有害物质。”
沈建平笑着,像在夸自家的孩子。他在桐乡开了三家直营门店,打出“华腾健康肉”的招牌,价格比起普通猪肉来,要贵一倍多。
后来,未来生活网的“食品猎头”找到沈建平,这个网站号称卖最优质健康的食品,说要把他的猪肉放在网上卖。沈建平的健康肉之路,算是走出了第一步。
故事背景
去年3月初,“黄浦江死猪”事件将嘉兴推到了风口浪尖。
嘉兴是浙江省生猪主产区,2012年生猪饲养量达730多万头,占全省近1/5,远远超出了环境承载力。长期的环境赤字,让嘉兴的水质连年在全省排名中倒数。
痛定思痛,浩浩荡荡的“三改一拆”和“五水共治”专项行动在嘉兴展开。经过1年多努力,嘉兴全市拆除违章猪舍1500万平方米,生猪存栏量下降到120万头以内,病死动物工业化处理能力达到2.5万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达97%以上。
量是减下去了,质提上去了吗?不养猪的养殖户转产转业顺利吗?继续养猪的养猪户有没有走上规模化养殖的创新之路?
猪肉大家肯定要继续吃的,尤其是关注食品安全的今天,品质还要更好。为此,钱江晚报记者专程赶赴嘉兴,采访了这个在嘉兴养猪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发生的故事。
专访“洋猪倌”
爱跳广场舞的老外:
养殖业的未来,在中国
现在,马克每两个月来一趟嘉兴,每次住10天,为沈建平的养殖场提供技术支持。之前,他从未来过中国。在中国同事眼中,这是一个十分严谨的老外。为了工作方便,他拒绝住酒店,平时就住在公司的宿舍。
今年夏天,马克路过桐乡洲泉镇的文化中心广场,看到一大群中国大妈正在跳广场舞,立即被震撼到了。他抛下手头的事,加入到了广场舞的队伍。之后,一有空闲,他就会跑到广场上,与大妈们同舞。
最近马克回国了,钱江晚报记者通过邮件对他进行了采访:
记者:是什么原因促使你决定来中国,给一家中国养猪场做技术顾问?
马克: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沈建平。他是一个对未来很有远见的、认真负责的人。另外,在中国这样高速发展的国家,农业产业链(产品质量)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这里开展一项关于农业的创新合作项目是十分吸引人的。
记者:两年时间,你做了哪些改进?取得哪些成效?
马克:我的工作是保证猪肉产品的质量,避免使用抗生素。我们用安全的绿色产品,比如氨基酸、益生素等(养猪)。同时,我们也稳步地增加产量,改善猪的养殖环境和引进一些新的管理方法。如今,我们可以看到非常有效且乐观的发展前景。
记者:你觉得中国怎么样,你习惯在中国的生活方式吗?你最喜欢吃什么?
马克: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有不同的风俗特色,现在这里俨然已经成为了我的第二故乡。在这里我有很多交心的朋友,可以避开繁琐的社交生活。我最喜欢的食物是米饭、面条,当然能加块猪大排就更好了。
记者:说说你在中国经历的有意思的事。
马克:在中国碰到的最令人愉快的事,莫过于结识了很多友好的朋友,他们已经像我的家人一样,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不可预估的发展机遇。我能肯定,未来农业产业链、生猪养殖业的重要区域不是在美国,也不是俄罗斯,而是在中国。这点我非常确信!
记者手记
一个乡村养猪场主的“健康肉”梦
沈建平是桐乡洲泉镇湘溪村人,这个小村落,祖祖辈辈靠种地养猪为生。他初中毕业后18岁开始养鸡,后来转做畜禽饲料。
他有着农村人的质朴和勤奋,不善言辞,话少,常冲人笑。
据当地媒体报道,2011年时,他的企业就实现年产值近亿元。可是,按欧洲标准投巨资养猪,一年花200万元请洋技术顾问,一开始肯定是亏的。这样值吗?
他笑笑,“现在亏本不要紧,三五年后肯定就值了,我不单单是为了自己的养殖场,希望对浙江整体的养猪业,都有带动。”
他的办公室里,最显眼的是一个样品柜,里面是大大小小的罐子,装着各地的玉米、大小麦等。
“几年下来,光是检测仪器,我就花了好几百万,能检测出原料里的各种元素和成分。”沈建平说,从原料的源头做起,很难,投入很大,但也是必须的。
沈建平说,他就是有一个单纯的梦想,想让孩子们吃上健康安全的猪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