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住在朝晖六区的张天敏重新恢复了开车上下班的生活。老小区日益突出的停车难,曾让他“厌倦了开车”,一度改骑电瓶车上下班。“朝晖二、四、六区实施交通综合治理后,下班回家不用找车位找到天黑了。”张天敏说。
朝晖二、四、六小区,最早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杭州最具代表性的老居住小区之一。因建造时期较早,老小区基础设施落后、停车配建缺乏、社区管理薄弱。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私家车保有量快速增长,老小区停车位缺口越来越大,停车难、行车难、物业管理缺失,无序停车导致消防、生命通道受阻,公共绿地损坏等现象越来越突出,成为杭城许多老小区普遍面临的老大难问题。
今年,杭州市治堵办以“交通序化、停车增量、环境美化、管理提升”为目标,在主城区老居民小区试点实施了11个老居民小区交通综合治理项目,朝晖二、四、六区项目就是其中之一。经过近半年的道路拓宽、绿化改造、监控布设、道闸设置等工程,12月初,这个项目通过验收。
车位多了。朝晖二、四、六区在保留原有840个车位基础上,累计新增车位338个,三个小区实施“大封闭、微循环”,车位打通使用管理,尽量满足住户私家车包月停放需求。
路宽了。我们在现场看到,小区内最窄的次干道,平均宽度也拓到了6米,且只允许单侧停车。这让86岁的老居民王柏霖很满意。“整治后,感觉路宽了,对我们行人来说安全多了,消防车也进得来了。”老王说。六区所属的大木桥社区党委书记黄英说,以前的小区道路一侧停车后,消防车根本进不来,去年小区发生过一次火灾,消防车就被堵在了小区门口,所幸火势不大,得到了控制,但隐患犹存。
整治后,三个小区内所有22条次干道全部拓宽,采取单侧停车,形成单循环进出,可保证救护车、消防车、公交车等车辆的正常通行;两条主干道东晖路、新市街,采取双向通行、两侧停车,拓宽后路面平均宽度达12米。
此外,通过综合治理,还在三个小区设立9个道闸装置,接下来要实现大封闭停车管理,小区及社会车辆均凭卡进出、有序停放,缓解交通拥堵现象,提升路面通行能力。
在空间捉襟见肘的老小区里“挖”车位、打通微循环,阻力和矛盾,当然也不会少。有车族、无车族利益的兼顾,停车空间与小区绿化的平衡,都是老小区实施交通综合治理中遇到的难题。
譬如新市街上的新增车位设置问题。按原先的设计方案,新市街北侧原本设置了与住宅平行的车位,但附近居民提出异议,认为车位离居民楼窗户太近,影响了空气质量,要重新设置。经过调整后,如今的车位已经设置到了行道树之间。“设计方案根据居民意见有过多次调整。有些支路离居民楼位置较近,听取居民建议后,我们就不再增设车位。有些地方牺牲了部分绿地,我们就靠垂直绿化来补足。”项目牵头单位之一的下城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
项目实施过程,就是问计于民的过程。自从今年5月整治方案公示后,由下城区住建局和朝晖街道牵头组织,共在朝晖二、四、六小区召开8次社区听证会,邀请院校专家、设计、施工单位负责人,集中解答问题疑惑,将因地制宜拓宽道路、科学合理设置泊位、优化提升环境品质等30余条意见建议纳入二次方案优化,尽可能满足居民需求。目前,朝晖二、四、六小区的大封闭停车管理新政正在征求居民意见,包括停车包月如何收费等,明年初将正式实施。
编者按:
2014年转眼步入尾声。每逢年初,各级政府都会围绕老百姓最关心的诉求和愿景,确立当年要重点攻坚的民生实事工程。年初的承诺,如今是否都已兑现?老百姓对于这些实事工程是否满意?本报今起推出《实事直通车》栏目,将“直通车”开到浙江各个角落,关注老百姓之关注,聚焦老百姓之聚焦。“直通车”首站来到杭州市下城区朝晖街道,听一听当地居民对于这一年来的治堵工程,有什么话想说。
【百姓点评】
张天敏(朝晖六区“有车族”):交通综合治理把老小区车位“挖”出来,社区交通组织理顺了,但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怎么管理好,才是重点。我发现已经有车开始乱停。现在停车管理新政还没正式实施,可以理解,但是今后如果管理不到位,前面的治理也会功亏一篑。以后车辆只会更多,有关部门应考虑加大小区周围的地下停车场库、立体停车库建设力度。
王柏霖(朝晖六区“无车族”):现在老小区停车难,牺牲一点我们没有车的居民的利益,把车位腾一点出来,我是可以理解支持的。但是我也希望有关部门、街道、社区今后能多考虑一些行人的行路权,给行人多留一点空间,同时把小区的交通秩序管好,让行人走路更有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