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遇见记者有不正当的行为,或是对一条新闻的真伪存疑时,有一串数字可以帮到你:0571—88901234。
在浙江,这条属于新闻道德委员会的常态化热线,不仅成为解决新闻界突出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新闻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的重要举措。
去年,作为全国首批试点的5个省市之一,我省成立新闻道德委员会。近两年来,省新闻道德委共接到各类投诉1800多件,通过调查核实、交办督办、处理反馈等方式,办结率达90%以上。
抓案例,建“负面清单”
在每个浙江媒体人心里,都有一张属于他们的“负面清单”,那是省新闻道德委为他们整理出来的“黑名单”。自成立以来,省新闻道德委始终把违反新闻道德的典型案例作为重点监督内容,建立“负面案例清单”,严肃查处、通报惩戒,目前,已对11个典型案例进行评议。这些典型案例涉及报道价值导向失当、报道倾向低俗、报道细节失实、评论论据失据、不良广告等情况。有了这张清单,让媒体单位与记者的工作行为有了依据,可为与不可为一目了然。
省新闻道德委在日常接受群众举报投诉时,随时定位筛选重大案例,把9个新闻宣传失德失范典型案例也列入“负面案例清单”,警示倒逼记者编辑增强道德自觉,提升职业素养,做有情怀、有担当、走基层、写精品的优秀新闻人。
借外力,组监督队伍
日前,一场简单却颇有新意的表彰会在杭州举行。李志成、吕志强等10名来自不同行业的普通人,因为一个共同的身份得到表彰——新闻行业社会监督员。
至今,我省有500多名新闻行业社会监督员活跃在各条战线上。省新闻道德委成立后,这支队伍被纳入管理之中,形成覆盖全省媒体的社会监督网络。
“以‘周刊’名义、自身‘平台’、‘大团购’名义做广告,模糊读者视线,也模糊传媒格调。”今年6月,这条来自社会监督员的批评,让省新闻道德委的委员们点赞有加。他们很快提出评议意见,并要求管理部门针对省市一些都市类媒体的生活类周刊、养生类周刊和欢乐大团购等存在的广告与新闻版面有时混淆不清的问题,对相关媒体进行约谈,要求整改。
10月,省工商管理部门召开全省大众媒介广告行政约谈会,对广告信用指数全省排名靠后的23家媒体单位进行集体约谈,要求媒体坚守道德底线,依法刊播广告。省新闻道德委将此次约谈内容编发情况简报,发放全省主要媒体,取得良好的互动延伸效果。
不仅是不良广告,有偿新闻、虚假报道和低俗之风等新闻业“公害”,也是社会监督员监督的内容。他们始终把媒体的导向作为观察的重要窗口,进行全方位监督。大家形象地称社会监督员为“啄木鸟”。
强自律,显媒体责任
省新闻道德委的成立,以及从严查处通报一批典型案件,起到了极大的警示作用,促使各媒体自觉建立完善单位内部自律制度。
在去年的中国记者节来临之际,省新闻道德委和省记协共同起草制定《浙江媒体新闻道德自律公约》,得到省内媒体积极响应,共有151家新闻单位签署该公约,共同向全社会作出庄严承诺:将坚持正确导向,忠实履行使命;坚持服务人民,大力改进作风;维护新闻真实,杜绝虚假报道;恪守职业伦理,打击新闻敲诈;注重传播效果,抵制低俗之风;加强媒体自律,重视社会监督。
有监督,更要有自律。浙江媒体人知道,加强教育培训,是引导新闻从业人员恪守职业道德、强化行业自律的治本之策。去年下半年,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从采编、经营、技术、管理等不同岗位实际出发,组织开展更加细分、更具针对性的专业培训,累计2000多人参加;在浙江广电集团,700多名年轻员工和20多名业务骨干则分赴上海和美国进行专题培训。
这样大投入值得吗?当真实且带着温度的新闻从一个个现场传递而来,那是他们在用实际行动回答:做一名合格的媒体人,我们一直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