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一院骨科主任林向进在介绍3D人工椎体。
“现在我的身体和别人不一样了,因为脊柱里有一段通过3D打印制成的人工椎体,医生说我术后恢复情况很好。”21岁的大四女生小王躺在病床上,静静地感受着背部的变化。她的笑容,意味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顺利完成了国内首例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治疗脊柱多节段病症的手术。
小王回忆,自己的手术是在12月3日完成的。“我一直有胸痛,在最近一个月里痛得更厉害了,没法继续学习和生活。”她到浙大一院就诊后得知,原来自己的第10、11节胸椎已经遭到了明显的破坏,更出现了病理性骨折,“医生告诉我这是骨化性纤维瘤,好在是良性的。”
“她的两节胸椎已经部分损坏,只有一小部分是好的。”浙大一院骨科主任林向进拿起片子解释道,类似的手术需要分两个步骤,“首先要切除肿瘤,其次是重铸胸椎,保持原有的稳定性。”
按照以往的手术经验,患有此类病症的患者需要切除两段病变胸椎,并用人工椎体替代,再辅以钢板等器材进行稳定,手术不仅难度高、时间长,对患者形成的体面创伤和心理伤害也很大。听到医生的解释后,小王着实犯了难:自己才21岁,又是一个女孩子,如何能承受这样的手术?
“每个人的脊柱构造都不同,以往手术在替换椎体过程中,需要打磨这些人工椎体以契合患者的原有的脊柱,可能来回多次尝试才能顺利嵌入,不仅费时间,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林向进进一步解释道,骨科手术主要依靠手术部位的X线片与CT影像作为手术准备的依据,但对大多数骨科医生而言,X线片与CT片的阅读与理解也需要他们有良好的空间想象力,术前判断并非百分百精准,“尤其是脊柱肿瘤手术,患者肿瘤生长部位、类型、大小的不同,造成手术方式差异性很大。
小王的病情即是此例。林向进和团队成员反复商量后,决定利用计算机技术为手术前设计提供良好的工作平台,并用时下最新的3D打印技术,为她量身定做两段1比1的钛人工椎体,以达到符合患者自身的精准化手术标准。
“这项手术得到了小王的认可,也通过了所有的伦理手续。”浙大一院骨科副主任陈斌说,手术当天,主刀医生林向进从小王的侧前方入路开胸,顺利切除了她第10、11节胸椎的大部分椎体以及相关部位的椎间盘组织,“我们为小王的脊柱全角度拍片以获得准确数据,并通过软件分析和设计,用3D打印技术将钛合金粉一层层叠加制成钛人工椎体,手术仅用10分钟就替换了小王原有的两段椎体。”
身体里放钛人工椎体,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反应吗?“医用钛合金无毒、质轻,和生物有很高的相容性,可以作为人体的植入物。”林向进说,用钛合金制成的椎体,比以往的人工椎体更为坚固耐用,而且可塑性更高,是目前椎体修复最为理想的替换材料,“因为外伤、肿瘤等造成的骨头缺损,也可寻求3D打印的修复方法。”
医学和科技的结合,让人们重塑自身健康梦想逐渐有了实现的可能性。众所周知,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的3D打印技术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和进步之后,已被各职业人士接受并在多个领域广泛应用,包括航空航天、工业设计、汽车、教育等领域在内,都不乏它的身影。而将3D打印进一步应用于医学甚至是医疗产业,则为广大患者在就诊过程中提供了另一项选择。据了解,国内目前在人体上应用3D打印技术的项目大多集中在牙科、整形和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