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11岁男孩脑中取出活虫子 常吃烧烤麻辣烫(图)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11-28 09:04:31

小孩脑部发现的白色条状虫体杨新摄

  头痛、四肢抽搐、口唇青紫、意识丧失……是什么让11岁男孩小何频发“癫痫”?开颅手术之后,真相大白,始作俑者竟然是一条不知何时“游”进他大脑里的虫子!而类似悲剧并非个例。昨天,新华医院小儿神经外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小儿神经外科学组组长马杰致电本报,呼吁市民不要生吃或半生吃蛙、蛇、禽、猪等动物的肉类,以防寄生虫“上头”。

  脑中取出活的虫子

  新华医院小儿神经外科主任马杰以及该科医生赵阳告诉记者,11月12日,新华医院收治了一名专程从安徽省天长市来沪求医的11岁男孩,男孩姓何,病情严重。平日一直有头痛、抽搐毛病,最近一次抽筋,意识丧失,四肢抽搐,双眼上翻,口唇青紫,且伴有呕吐,持续时间达3分多钟。“我们分析两种可能,一是脑肿瘤,二是寄生虫病。”

  拍片结果显示,男孩左侧额顶部大脑有占位现象,周边有水肿,病因必须开颅手术才能见“分晓”。

  11月19日,在“神经导航”的开路下,结合B超,马杰给男孩做了微创开颅手术。手术一开始,医生就在男孩皮层下方1厘米的地方发现了病变组织,颜色已经变得灰暗,当中包裹了一条白色条状虫体,长约7厘米,宽0.2厘米。“这条虫头端膨大,有小分叉,体端细长,有弹性,通体白色,离体后在标本盒内仍在不停蠕动。”经寄生虫抗体筛查,确诊这是一条曼氏裂头蚴。

  两位医生感叹小何“不幸中的万幸”。“病变组织位于左侧大脑半球中央前回的位置,左侧大脑半球是大多数人的优势半球,稍一不慎就会引起偏瘫、麻木等,所幸病变区域是非功能区域。”马杰说,目前孩子恢复良好。

  类似悲剧还在发生

  赵阳医生告诉记者,这几天新华医院小儿神经外科还收治了一名5岁女孩,病况比小何还要严重。“脑部病变组织较大,几乎整个大脑全被侵占。由于病势严重,只能用药物保守治疗,目前治疗前景仍不可知。”

  9月15日,本报A9版《路边摊吃烧烤寄生虫“游”进脑》一文也报道了一起病例。今年1月份,31岁的刘先生突然全身抽搐瘫倒在地,即刻不省人事。最初诊断“癫痫”,但辗转多家医院治疗无效。后来长征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陈菊祥教授发现其左侧大脑半球的额叶深部有新的“阴影”。开颅手术中,夹出了一条会游动的长虫子——也是曼氏裂头蚴。

  不要生吃蛙蛇肉类

  活虫是怎么“钻”到脑子里去的呢?马杰和赵阳在向孩子和家属采集病史过程中获知,男童平时爱吃烧烤、麻辣烫等食物,饮食中常有鱼虾蟹等海鲜类食品;父母知道他爱吃“野生黄鳝”,常常烹饪此类食物;他还有食用蛇肉的经历。而31岁的刘先生也有爱吃路边烧烤的习惯。

  裂头蚴是最常见于青蛙、蛇等野生动物体内的寄生虫。当人进食未煮开、含虫卵的水或含有原尾蚴(继续寻找宿主发育后即为裂头蚴)的野味后,虫卵被进食者的肠壁吸附,然后通过血液循环,“安家落户”至眼睛、口腔、颌面部、脑组织、内脏等,原尾蚴也可穿过肠壁入腹腔,移行到其他部位。“裂头蚴一旦进入人脑,不仅代谢的产物会对大脑带来损害,更可怕的是随着它不停游走,会对大脑带来不可修复的破坏。”

  马杰说,猪肉绦虫等其他寄生虫也会以囊虫或卵的形态进入血管,从而有可能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大脑内生存。他进一步解释,脑寄生虫病的临床表现酷似脑瘤,可造成阵发性头痛、喷射状呕吐、癫痫、瘫痪甚至昏迷,而癫痫是最为常见的症状。

  两位医生呼吁,不要生吃或半生吃蛙、蛇、鸡、猪、马肉,不喝不洁净的水。此外,南方农村历来有用青蛙肉槌烂生敷贴在皮肤伤口患处,以治疗局部溃疡等疾病的习俗,还有生吞蛇胆、生饮蛇血,这些都是感染裂头蚴的主要方式。

来源: 新民晚报 作者: 编辑: 姜玲菲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