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3月26日,杭州正式实行机动车限牌以来,至10月21日新增小客车数量(不含节点交易车辆及小客车更新、变更、过户)17597辆。
据统计,2014年3月26日至10月21日的上牌数85969辆(含新增小客车、节点交易车辆及小客车更新、变更、过户等),2013年同期上牌数175530辆,同期比率下降51.02%。如不含节点交易车辆及小客车更新、变更、过户,同期比率下降89.97%。
近几个月来,小客车指标竞价价格连续不断攀升,而本月的最低成交价又降到了1万元的底价,并且有8个人成交,这犹如过山车般的价格也让很多人雾里看花。
杭州市调控办的工作人员表示,9月以来已连续三个月,竞价参与人数都在逐步减少,所以已经预计到竞价可能会有一个回落的过程。而这期之后,可能很多人又会回归竞价,估计下一期价格也许会有所上升。
下一步,计划对申请增量指标人数、竞价价格、中签率等与调控工作相关的数据进行统计并分析,供决策参考,并将相关统计信息向社会公布。
另外,从5月份以来,竞价、摇号两大信息系统网站及具体操作,总体比较稳定,接下来,要着力解决相关工作环节和各子系统的升级等工作,为调控工作提供信息技术支撑和保障。
这一年,杭州治堵下了不少工夫
限行升级半年
早晚高峰缩短近一小时
核心区域泊位周转率提高
杭州的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加,交通拥堵、大气污染等成为影响民生和城市运行效率的重要问题。
近几年,杭州市又迎来地铁、快速路建设的高峰期,中心城区道路交通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为缓解交通拥堵状态,保障城市交通有序运行。2014年,杭州推行了一系列治堵政策,包括实施小汽车限牌、中心区错峰限行、停车收费差别化等管理,合理调整中心区小汽车总量,引导小汽车合理出行,为治理城市交通拥堵赢得时间。并配合“双限”实施20项综合措施,总体策略为“标本兼治、建管并举、推拉结合”,一年以来成效较为显著。
今年8月25日起,杭州市正式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杭州市区机动车停放收费管理办法》,实行分类别、分时段、分地区的差别化收费标准,以引导市民在中心城区尽可能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截至10月底,日均每个泊位周转次数从实施前的2.6次提高至3.4次,剔除包月与特殊车辆后,由实施前的4次左右,提高到了4.3次。
按照对停车收费标准实行差别化收费管理,道路公共泊位长时间停放的费用支出高于路外停车场库停车费用,引导部分上班族车辆就近停放单位周边停车场库,减少了路面停车压力,保证了停车秩序。
同时,停车新政的差别化收费政策引导不同区域泊位周转效果也比较显著。其中,核心区域的湖滨、武林商圈周边道路泊位收费价格最高,泊位周转率提高最为明显,特别是湖滨区域,由原来的4.4次/泊位左右,提高至5.2次/泊位左右。
核心区域道路公共泊位资源稀缺,临时停车需求大,通过实行差别化收费政策,加快了泊位周转,方便其他社会车辆减少找位的时间的,相应地减少了因此引起的支小路交通拥堵。
在停车新政实施后,也让不少市民增强了搭乘公共交通出行的理念,更多地人选择地铁、公交、免费单车出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出行。
杭州市从今年5月5日起,对自2011年10月起施行的“错峰限行”措施作出调整,将早晚高峰各延半小时,同时,增加对非浙A号牌小型客车实施区域性限行。
截至2014年11月初,错峰限行升级措施已实施半年。根据杭州市交研中心对市区道路交通运行情况进行的跟踪监测和系统评估,目前总体实施效果较显著且稳定。
限行升级半年,早晚高峰持续时间均明显缩短,其中早高峰平均持续时间为97分钟,比4月份平均的149分钟缩短34.9%;晚高峰平均持续时间为85分钟,比4月份平均的146分钟缩短41.8%。
限行升级半年前后对比,峰谷之间的差值变小了,原8:30后的反弹小高峰也消失了,主要道路的行程车速,早、晚高峰增长,平峰时段则略有下降,说明早晚高峰车流向平峰转移,原来在限行时段后出行的那部分车流减少了,道路资源利用率提高,出行结构进一步优化。
比如,德胜高架提升改造工程完工并全线通车后,无论是早晚高峰还是平峰,车速均明显提升,通行效率明显提高。早高峰车速同比由50.4公里/小时(2013年5-10月平均)上升至57.8公里/小时(2014年5-10月平均),升幅为14.8%;晚高峰车速同比由54.6公里/小时上升至59.7公里/小时,升幅为9.2%。
此外,邻近平行道路在德胜高架的分流作用下,车速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如潮王路全线早高峰车速同比升幅达31.1%;晚高峰车速同比升幅也在25%以上;天城路、文晖路、大关路、沈半路、艮山西路等车速也有10%以上幅度的提升。
省公安厅《2014年全省公安机关治理城市交通秩序工作方案》确定了5处拥堵点。分别是:石祥通益路口、四桥下层桥面、体育场路高架、西溪紫荆花路口、留和路(西溪路至闲祝路)。目前来看,这几个常态堵点情况都有所改善,早晚高峰期间通行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