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衢州新闻
老骗局“取眼虫”又上演 市民们请警惕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11-26 13:37:21

  现场“取眼虫”

  前天下午,在市区斗潭菜市场附近一家小服装店里,五六位六十来岁的大妈围在一起,两名操着外地口音的中年妇女正在为大妈“取眼虫”。随后,中年妇女开始走街串巷地吆喝着“取眼虫”。她们没有医疗器械,两根截成十厘米左右长的筷子,就是她们“取眼虫”的工具。

  技艺“高超”

  ——在眼中取“活虫”

  “大姐,平时眼睛痒吧,让我来帮你取下虫,取了就不痒了。”当天下午,在斗潭菜场附近一服装店里,一位中年妇女热情地招呼着。另一位也搬来凳子附和道:“大姐,过来这里坐,我们帮您取虫,只收您十块钱。”眼看着围观的人多,但愿意坐下来取眼虫的人少。此时,其中一位中年妇女拿出筷子,随手在一位抱着小孩的大妈右眼皮上拨弄了几下。这一拨弄还真给她拨弄出了几条白色小虫。

  “你看你看,这虫子真的是从她眼睛里出来的吗?”

  “对啊,我看她筷子干干净净的,就像是从眼睛里取出来的。”

  “眼睛里真有这么多虫子吗?好恶心啊。”围观的大妈你一言我一语,越来越觉得不可思议。终于,服装店老板娘坐在了板凳上。

  “取眼虫”的中年妇女先在她的太阳穴上按摩了几下,又在鼻梁上拔了几下,就开始表演她“取眼虫”的“绝活”了:左手上的筷子轻轻地放在上眼皮的下方,右手上的筷子在上眼皮上不断地拨动、按压。说来也奇怪,就在她这一拨一压间,不少白色的小虫掉落在眼皮下方的那根筷子上。

  那名妇女把筷子展示给围观的大妈看,“你看看,还是活的,都还在动。”记者也凑上前去看了几眼:这些虫子白白的,大概只有三毫米左右长,很像小小的蛆。

  随着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又有三四位大妈坐下来取眼虫。一位买菜的大妈经过附近,说自己平时眼睛很痒,但又怕她的筷子不干净造成交叉感染。

  那名妇女问隔壁做餐饮的老板拿了一双一次性筷子,没想到换了筷子,仍旧能从眼中取出虫来。围观的大妈更加深信不疑了。

  旁观者清

  ——只是场魔术而已

  看到记者拿出了手机拍照,其中一名妇女警觉地朝记者看了一眼。等到她的同伴忙完手上的活,两个人就以还要到别的地方做生意为由离开了。

  记者问了刚刚因为眼睛痒而“取眼虫”的大妈,她也答不上到底眼睛还痒不痒,只觉得花钱不多试一试也不妨。反倒是周围另一位同样“取了眼虫”大妈跟记者说:“我觉得取了以后眼睛很舒服。我是亲眼看到她把虫子从眼睛里取出来的。”

  隔壁卖薄饼的老板娘则一直在笑,她对记者说:“你说,这么多活的虫子在你眼睛里,感觉不到吗?”

  老板娘告诉记者,这是一个很老的骗局了,很多年以前,就有人到村子里“取眼虫”、“取牙虫”,那时候就有人说是假的。只是没想到现在,同样的骗术还是有这么多人上当。

  “眼睛里怎么可能有虫子,这都是变魔术罢了。”老板娘一语揭穿“谜底”。

  医生揭密

  ——“这肯定是假的!”

  记者带着照片咨询了市人民医院眼科门诊副主任医师刘凌,刘医生听记者叙述完整件事情,非常肯定地对记者说:“这肯定是假的!”

  刘医生告诉记者,所谓的眼虫,这是真的,医学上是指眼睛里长了寄生虫。在以前旧中国,卫生条件差,人们吃没熟的猪肉、青蛙肉等,如果这些肉类中还有没杀死的寄生虫卵,吃了以后就有可能长眼虫病。

  “但现在卫生条件好了,这种患病概率非常低。”刘医生说,他在眼科的这十几年来也就发生一两例,所以决不可能出现记者看到的“每个人眼中取出来十几条虫子”的场面。更何况,就算眼睛里真的有寄生虫,必须借助医疗器械才能取出,并不是两根筷子就能办到的事情。这两名妇女一定是用了障眼法。

  有些市民会感觉到眼睛痒,这并不是眼睛里长虫子。最常见的原因是结膜炎,当然还有其他的因素,比如细菌感染、过敏、干眼症等。另外,刘医生还提醒市民,这种走街串巷以筷子取所谓“眼虫”的方法,不仅不卫生,还有可能损伤眼睛,造成眼表受损。因此不要轻易去尝试。

来源: 衢州新闻网-衢州晚报 作者: 见习记者 俞施 通讯员 吾晶 编辑: 姜玲菲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