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口干舌燥地讲,学生瞌睡连连地听,这是过去的上课方式。如今,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已经走进各大校园,但如何有效地发动学生们自主思考的积极性,这是许多老师至今都难以克服的难关。
昨天上午,由浙江省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工作站、杭州市下城区教师教育学院合力打造的“名师好课堂”暨第二届“两岸三地课堂汇”教学研训活动在杭州市岳家湾实验学校开展。
两位语文老师,一位来自台湾,一位来自大陆,要挑战同一个教学主题“科技资讯文本阅读”。在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这个问题上,台湾和大陆的老师分别是怎么做的呢?
带着学生贴近生活思考
“给你两个关键词,社会和技术,你会想到什么呢?”上课铃声一响,来自台湾高雄市安招国小的陈俐伶老师就给学生们抛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现场一片沉静,学生们陷入思考。
这一节课的主题是《技术与社会》,按照陈老师的教学目标,她需要在45分钟里,让六年级学生分段完成一篇阅读,共计2000字左右。“这个阅读量在我们的课堂上不算大,甚至是少的了。”底下听课的大陆老师们看了教材后,纷纷议论。
由于需要阅读的文字不多,课堂上留给学生们思考的时间大大增加。再加上陈老师准备的只是简单几张PPT和一些小卡片,并没有用到其他多媒体,所以整堂语文课大部分时间都是安静的,只有老师和学生们小小的讨论声。
“你认为对你的生活影响最深的一项技术是什么?”“汽车里弹出的安全气囊是一项技术发明,那它就一定没有危害了吗?”“如果把1880年以后,每隔20年美国工厂的员工总数用图表表示出来,你觉得这个滋溜溜下滑的线意味着什么呢?”随着陈老师抛出的问题越来越多,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
“其实在台湾,科技文都是自然老师来上的,不是语文老师。”课后陈老师与记者交流时说,在自然老师上课的时候,并不会特别强调阅读方法,而是能够带着学生们贴近生活地思考,更强调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考虑科技带来的不良后果,意在培养有科学素质的公民。
非连续性文本
辅助学生发散思维
第二个上场的,是来自杭州长江实验小学的戴一苗老师。
同样是科技主题,戴老师选择的是一篇动物学家与黑猩猩的科普阅读。与台湾老师开放性提问的开场方式不同,戴老师一上课就提出了这节课的核心内容——“推理”和“预测”的概念解释,然后让学生扮演“小侦探”的角色,将一段阅读文字按哪些属于推理和哪些属于预测归类,原本看似枯燥无味的长段文字一下子就变得有趣起来。当然,光归类文字也不行,一些答案的关键词还藏匿在读本的配图、注释里,成为“侦破”的关键。
“我们的上课方式相对台湾来说有些花哨,虽然他们的课堂不好看,但很能带动学生思考。”课后,戴老师自己总结了两种课堂的区别,同时她也看到不管是台湾还是大陆,如今都非常看重非连续性文本学习的重要性,比如在昨天的课堂上,两位老师都不约而同地想要用数学图表来辅助学生阅读,“这种阅读的方式与现在课本上的说明文是有区别的,对学生们来说,图片已经不仅仅只有一种欣赏的功能,更是重要的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