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财经频道 > 理财投资
信用卡想说爱你好难:"卡奴"时代花钱悠着点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11-24 13:47:45

  阅读提示|7家银行被罚240万。这是上周五(11月14日)上海银监局对7家银行作出的重拳处罚,原因是这几家银行在发放信用卡过程中,存在没有严格审查申请人资料真实性、收入情况,过度授信等违规行为。

  此次重罚,牵出了银行过度授信等多重信用卡行业的乱象。如今,在“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提前享受生活”诱人的口号下,信用卡透支消费正成为许多年轻人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行为,贷款买车、买房、买家电等等,在享受“喜刷刷”的同时,“卡奴”的悲惨生活也在同时上演。

  背景:7银行被罚240万,“过度授信”让悲剧不断

  上周五,上海银监局公示消息,对工行上海市分行、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交行信用卡中心等7家银行处以总共240万元人民币的罚款。

  业内人士称,直接对多家银行信用卡中心处以罚款并进行公告,这种整治措施并不多见。此次银监局重罚几家银行,背景应该是针对今年6月上海一家三口因无力偿还50多万的卡债而全部烧炭自杀事件的问责。由于这些银行在发放信用卡过程中,存在没有充分审查申请人资料真实性、过度授信、对异常交易管控不力等违规行为,而且相对比较严重。

  据悉,2014年6月4日,上海市虹口区广中五村一户三口之家烧炭自杀,年过花甲的张某和林某夫妇及其25岁的儿子无一幸免。警方排除他杀,根据报警人提供的遗书,死因疑为信用卡透支无力偿还。报道当时提及,这家人手上有十余张信用卡,总透支额度达50多万,透支金额或被用于炒期货亏损。

  也可以说,这份迟到了近半年的行业内部行政处罚书,算是对这起人间悲剧有了一个说法。

  上海银监局在处罚7家银行之后,也已布局整顿信用卡业务,比如要求“刚性扣减”政策应覆盖至全部新发卡客户和已有固定额度调升客户,不得变相规避。

  所谓刚性扣减,就是授信审批和额度调整时,要在本行核定的总授信额度基础上扣减申请人在他行已获累计信用卡授信总额。假设一家银行核定某位客户10万元的信用卡授信额度,之前已有的2张卡额度总和为8万元,那么他新办的卡额度最多只能给2万元。这意味着,对新申请信用卡的消费者来说,很难拿到多张大额度的信用卡;对存量持卡人来说,一些不良的用卡行为可能导致调降额度。

  其实,银行对客户信用卡“过度授信”的案例绝非特例……

  曾有报道,一位父亲为了怕女儿坐牢,无奈为办了13张信用卡的女儿还20多万的卡债,之后,父亲到处求银行“拉黑”女儿,别再给她办卡了。

  曾有报道,一位持卡人虽然月入只有1000多元,但他从银行先后办理了25张信用卡,累计透支近30万元,最终这个家庭只能“卖房还卡”。

  曾有报道,一位持卡者在银行办理了9张信用卡,因还不起18万的卡债,也是把自己住的本来就不大的房子卖掉还卡,最终妻离子散,亲情尽失……

  据悉,所谓“过度授信”,一是指额度授信超过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二是指授信额度超过客户对授信的实际需要量。

  一位金融人士告诉记者,数家银行对一个用户“多头授信”的现象极为普遍,绝非个别现象。她有个朋友持有19家银行的信用卡,额度已经达到70万元。这种情况的存在主要原因还是源于各家银行对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压力,银行为了抢占信用卡市场份额,不断降低发卡门槛来吸引客户申请信用卡。

  据央行统计,截至一季度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为281.95亿元,环比增长11.92%;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占期末应偿信贷总额的1.5%,占比较上季度末上升0.13个百分点。

  “其实,信用卡市场乱象早已存在很久。之前,许多家银行为了争取市场份额,在发卡过程中过度授信、捆绑发卡的行为一直都存在。”一位银行人士无奈地说,大银行在额度管控方面相对严格一些,一些中小型的银行则比较松。由于各家银行竞争激烈,过去多年一直采取粗放式的开拓方式,不少银行采用外包的形式,将信用卡办卡业务交给一些公司来处理。

  这位人士称,过度发卡现象让信用卡风险上升趋势明显,各家银行的信用卡贷款不良率在反弹。一场信用卡业务整治风景已经到来,以后要获得高额的信用卡会越来越困难了。

  

 [1] [2] [3] 下一页
来源: 大河网-大河报 作者: 编辑: 姜玲菲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