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医疗健康 > 要健康天天看
一个小动作缓解鼻炎 缓解鼻炎中医有招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11-22 11:43:53

  许多过敏性鼻炎的患者就出现了异常反应,鼻塞,头痛,晚上睡不着觉,白天打起喷嚏就停不下来。那么,我们该如何拯救一下过敏的鼻子呢?

  中医治鼻炎从体质入手

  得了过敏性鼻炎,许多患者的第一反应就是抵抗力太差了,需要加强锻炼,专家却表示:没那么简单!

  从症状上看,过敏性鼻炎是人体的免疫系统对过敏原反应过度的一种表现,所以并非是抵抗力差这么简单。中医一般认为,过敏性鼻炎是人体整体失衡的结果。

  应对过敏性鼻炎,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先要查明过敏原,了解自己对什么东西过敏,然后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例如,在过敏性鼻炎高发季节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外出一定要戴口罩;保持室内卫生,防止尘螨、真菌生长繁殖,不饲养宠物等。

  除此之外,中医治疗过敏性鼻炎更讲究从调理体质入手,通过恢复人体的平衡达到治疗的目的。“门诊中,大多数过敏性鼻炎的患者往往和体质虚寒有关,如肺气虚寒、肺脾气虚、脾肾阳虚等。这类患者除了鼻部不适外,还多伴有畏寒怕冷、四肢不温、大便溏稀、腰膝酸软、夜尿清长等症状。此外,还有一些患者的过敏性鼻炎和肺热有关,常表现为咳嗽、吐黄痰、口干喜冷饮、大便干结等。”据刘静大夫介绍,中医治疗过敏性鼻炎讲究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通过口服汤药帮助其调节自身的阴阳平衡。一般来说,只要用药得当可以迅速改善症状,坚持治疗可以减少减轻发病次数和程度。

  缓解鼻炎中医有招

  1、冷水洗鼻

  用冷水或生理盐水洗鼻,能够清除吸入鼻腔的过敏原和病毒,保持鼻黏膜湿润,对纤毛的正常运动非常有利,可有效预防和缓解过敏性鼻炎发作,而且没有副作用。

  准备一碗生理盐水,然后慢慢地吸入到鼻腔内部,再像擤鼻涕一样将清水带出。一般来说,刚开始清洗可能会因为不适应而出现呛水的情况,需要慢慢适应,有条件的最好到医院购买专业的鼻腔清理设备。

  2、按穴位

  日常对鼻部进行按摩保健也能达到减少流鼻涕、鼻塞的作用。

  用两手指缓慢按摩迎香穴、鼻通穴、印堂穴,一天两次,每次5分钟,切忌用力过大和过猛。其中,迎香穴位于鼻之两旁、鼻唇沟中;鼻通穴位于鼻之两侧、鼻唇沟上端尽头;印堂穴位于两眉连线中点。

  此外,搓鼻梁可以改善鼻腔局部及附近组织的血液循环,缓解鼻塞。具体做法是,将食指指腹放在鼻尖部,沿鼻梁至印堂上下搓鼻梁30个来回。

  3、针灸

  在临床治疗上,针灸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一种主要的辅助方法。针灸能通过调整人体脏腑、阴阳、气血等的失衡状态,达到通利鼻窍的作用。

  不过,进行针灸治疗时一定要到正规的耳鼻喉专科就诊,先确定所患鼻炎的类型,然后再针对病因进行对症治疗。

  4、艾灸

  对于过敏性鼻炎,中医还有一种方法——艾灸。艾灸是一种温热疗法,主要目的在于散寒,所以特别适合虚寒类型的过敏性鼻炎。

  一般来说,艾灸可以自己在家里进行,用艾灸疗法灸肺俞、风门、足三里等穴位,能够有效缓解症状。需要注意的是,做艾灸时一定要注意保持通风,避免艾烟过浓,伤害人体。

  鼻炎的“猫洗脸”治疗方法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先搓热两手背,然后空心握拳,拳心相对,再用拇指中部弯凸处自眉间顺着鼻梁两侧往下刮,刮至鼻孔口处,每次100下。最后,再用食指在迎香穴(鼻孔两侧凹陷处)旋转按压100下,早中晚各一次。如果正逢鼻子发炎,则准备一碗食盐温水,用纱布蘸水按上述刮鼻部位擦洗,每次50下,早晚各1次;若患感冒,就蘸白酒(1勺)或清凉油在鼻子两侧和耳根下方两边各旋转摩擦40下,早晚各1次。

来源: 家庭医生在线 作者: 编辑: 徐夏莉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