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六旬老人拍6000余幅照片记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11-07 13:33:12

  一位年近古稀的退休老人,从最初剪集相关报道,到连续数年奔波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用镜头对准施工现场、对准工程环节,全程记录工程进度,常年忍受着困倦、寂寞,共拍摄出6000多幅工程建设照片;同时,他还剪辑与南水北调工程相关信息文章1600余篇,并根据工程进度采集泥、沙、石数十种。他以平凡人的不平常行动记录着“国家工程”的点点滴滴,为后人留下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永恒纪念。他就是河南省方城县二郎庙镇退休教师田文运。

  从剪报开始记录“国家工程”

  一个平凡的人用执着圆了一个了不起的梦!他今年64岁,已经退休四年,但他却比上班时更繁忙,家里还有两个年过八旬的老人需要照顾,但他始终没有停止过他的“梦想行动”。早在2001年,他无意中看到报纸上有一篇“全国政协在河南考察南水北调工程筹备工作”的消息,心里想,要是能把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点滴信息搜集起来、记录下来,将来让子孙后代看看这么大的工程是怎么一点一滴一砖一瓦建成的,该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啊!就这一闪念的想法,却成了他坚持十多年不懈追求的梦想!

  2001年,田文运还是方城县二郎庙镇第二初中教师。他开始在百忙中搜集关于南水北调的所有信息。多年来,每见到关于中线工程的消息,通讯、信息、图片等,他都要剪下来,根据工程的进度,分类装订成册。在田文运家,他指着一沓又一沓泛黄的报纸告诉记者,这是关于项目考察时候的内容,这是工程立项到启动的报道,这是工程完工时的信息……13年来,他共剪集到了关于南水北调工程的相关文图、信息1600余篇(幅),一沓一沓的剪纸册子整齐地摆放着,像是一个关于南水北调工程的小档案库。

  从剪报到摄影,把镜头对准工程全过程

  随着中线工程的陆续开工,田文运想,记录中线工程,单靠剪报是不够的。2008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阳段开始施工。早有思想准备的田文运决定用相机拍摄工程进度,跟踪记录这一“国家工程”。没有相机,他就自己买,不会技术,他就自己从头学起。他最初买到一台胶卷相机,像孩子学步一样开始学习拍摄工程建设照片。最初,由于技术不过关,不是角度没有掌握好,就是光线没有把握好,为拍照片,他尝到了多次失败的滋味。有时,跋山涉水、翻山越岭、风尘扑扑拍摄了一个多星期的图片,一不小心按错了按钮,照片就不知去向。有时,拍摄的图片总是和想要的画面不一样,拍摄的是施工现场,可出来的照片总是偏离主题,不是摄歪了,就是光线太暗了,不是画面远了,就是角度偏了,为此他煞费苦心。

  为了熟练摄影技术,田文运坚持在“县老年大学”摄影培训班学习一年,并自费购买了一台数码相机。他边学边实践,有时,双休日和一些晚上在“老年大学”培训班学习,白天去到工地拍照片。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实践,他熟练掌握了拍摄技术,能够按自己的需求拍摄出富有价值的精彩照片。为了把照片筛选、分类、存储、命名,他又虚心向自己的孩子求教,在短短的时间内,他也熟练地掌握了电脑操作技术。

  如果遇到拍摄重点内容时,得到消息后他会天天守着,有时候一等就是八九天才能拍摄出一个具有标志意义的图片。在一次拍摄过程中,他骑三轮车走在工程岔路上,他的老年三轮车卡在泥坑里5个多小时,直到天黑后才被过往的车辆发现。若没人及时发现施救,他可能就守着三轮在泥坑上度过一夜。

  田文运说,早出晚归,阴天下雨泥巴路,夏天热冬天冷,这些都避免不了,毕竟是工程建设中,各方面都不够完善,磕磕碰碰也属正常。田文运的那份坦然让人感动。

  田文运告诉记者,那些客观环境倒是难不住他的,难就难在与人沟通上。他说:“在最初的拍摄中,很多人不理解,我就向他们讲我的摄影意图,我的真实意图就是退休了想用照片记录这些建设过程,将来让子孙后代知道这么大的国家工程是怎么建成的。”在老田的努力下,他的行动不仅得到了大家的理解,也得到了工作人员的认可,同意他在施工安全区域和规定范围内进行拍摄。

  从摄影到采集标本,用泥沙石标本记载工程关键环节

  在田文运家,白色、红色、黄色、绿色等泥、沙、石标本足有数十种,他家院子里、走廊上、花池中,都是五颜六色的标本,一个个塑料瓶子齐整的标签上都清楚的写着,哪年哪月哪日采集于哪个标段,河道挖有多深,哪个石头是从哪个工程哪个环节得到的,记录得都很清楚,好似看到了一个“微型地质博物馆”。他说,采集这些东西,一是想让子孙后代通过查看标本,能够永久铭记这段历史。二是为检验水质、安全用水提供依据。三是为政府提供资料。田文运表示,如果将来国家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博物馆,他就把搜集的这些标本及所有图文资料全部捐献给国家,让后人知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怎样建成的!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作者: 记者 何晓聪 武建华 时向征 编辑: 徐夏莉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