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款以利用闲置网络资源赚取收益的手机软件上线,半年内买卖双方注册用户已经达到1万余人,分布在广州、上海、北京等全国多个城市,分享WiFi时长约2300个小时。
然而,也有业内专家指出,这一创新之举似乎有违规之嫌。
创想闲置资源“生财”
在日前举行的一次青年创业大赛上,记者见到了这款软件的开发者、“海归”郭怀亮。他曾在英国攻读网络工程专业硕士,2012年回国后,经常出差入住快捷酒店。酒店里可以搜到一些临近的WiFi信号,但是由于其上了锁不能使用。当时他就想出钱购买,但是又不知道到哪去买。于是,他和几个伙伴一合计,决定针对这一市场需求开发一款软件。
软件的使用方法很简单,买卖双方通过实名认证后,交易就可以开始了。卖家可以对收费时段、免费还是收费等细节进行设置,买家统一按照0.4元/小时的费用支付。也就是说,只需要支付0.4元,上网冲浪、看电影都看可以无忧了。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这样的实惠还是相当有诱惑力的。
有人担心,自己的网络分享给他人,或者使用他人的网络是否会遭遇黑客拦截?郭怀亮介绍,是一个“加密传递”的过程,WiFi密码一路都是在加密状态下传输,安全性较高。并且,由于使用电脑操作密码被破解几率较大,目前只允许用手机获取WiFi共享。买卖双方交易则需要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卖家获取收益时必须提供身份证合影照片。
质疑个人没有“资质”
通信业内人士指出,WiFi分享是否属于电信业务经营行为,是否需要办理相关许可,还有待商榷。这和在咖啡店、快餐店等场所使用的由运营商经营的免费WiFi热点性质不同。记者在一份中国电信面向普通用户的宽带业务协议书中则看到,协议第七条规定,当“用户擅自利用电信业务非法进行电信业务经营”,协议将被“终止和解除”。
上海新文汇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富敏荣则认为,在网络社会中,应当给予新生事物一定的宽容,鼓励创新,不宜轻易判定违规。这种供需双方之间的关系,更加偏向于用户个人的资源互享,加之支付费用非常低廉,可以视作成本共担,而并非盈利行为。“就像我买了车,邻居求方便搭车上班,愿意承担一定的汽油费用一样。”富敏荣打了个比方。同时,他也指出,向陌生人分享WiFi密码存在风险,开放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