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十二五”医改规划的最后一年,2015年公立医院改革将集中出现大动作。
“336项任务中,公立医院改革是其中一项重要任务。”10月17日,国家卫计委体改司司长梁万年在全国首届医院管理机构研讨会上表示,目前国家卫计委正在组织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同时,按照中央的要求,全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将于明年全面推开。
截至目前,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已选出包括北京、上海等在内的34个城市作为试点城市,县级公立医院总试点也已多达1011个,但试点效果一直待考。
记者采访获悉,相关部门已对试点城市进行了全面评估,评估报告正在最终的修改阶段。下一步,国家将大力改革公立医疗机构的人事薪酬机构,明确提出将医务人员从单位人转向社会人。
破除“以药养医”
如果把公立医院改革比喻成图钉的帽子,那么,破除“以药养医”无疑就是那根针,针扎得有多深,公立医院改革的力度就有多大。
“本轮医改5年,政府财政对医疗卫生投入是计划经济时代5年的276倍。然而,巨额的财政投入不但没有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反而让老百姓个人实际支出上涨64.31%,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药价虚高。”10月21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药价虚高最终使得医生收受药品回扣成为普遍现象。
2014年6月,财政部副部长王保安接受媒体受访时表示,自2009-2013年的5年来,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累计30682亿元,年均增幅24.4%,同口径对比,我国的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在12.5%左右。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老百姓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由2008年的40.4%下降到2012年的34.4%,但2012年国家卫生总费用较2008年上涨了91.44%,其中个人支出上涨了64.31%。
“导致这样的结果,是因为相关部门把板子都打在了顺加15%差价率的政策上。因此,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启动之初就大力推行‘取消药品加成,推行零差率’的政策,但是,两者在本质上其实是一样的。”上述业内人士强调,顺加15%差价率时期,医院大都会多进高价药,因为这意味着医院的加成收入就越多,而零加成由于并未切断医院领导、采购人员及医生的利益链条,使得高价药依然受热宠。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只需允许医院公开获取差价收入且不管制医院的加成率,让医院购进价格越低获利越多,医院也就有动力底价购进,底价购进就压缩了医生回扣的空间,这样才能真正从体制和机制上破除非法的“以药养医”。也就是说,政府直接管药品的零售价,不管采购价。
对此,梁万年明确指出,公立医院改革的关键环节是破除以药养医机制,核心就是切断药品、耗材与医院及医务人员的经济利益,为此,国家将再次出台一系列相关改革政策,比如国家发改委在今年底前对于药品的定价机制将形成文件,同时,针对药品生产、流通领域、公立医院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改革政策也会出台。
由单位人转向社会人
破除“以药养医”后,医生的薪酬制度势必发生变化,而随之变化的还有整个医疗机构的社保机制。
“目前的薪酬制度,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完全不同。公立医院薪酬的评定依据还是等级制度,但私立医院的薪酬制度基本实现了市场化,医生的收入完全视能力而定。”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据上述人士透露,已有部分地区试点了医疗机构薪酬制度改革,但也无非就是工资额度的调整。以湖南长沙为例,同样都是以正高职称退休,大学教授和医生退休后都可拿8000多元退休金,但是,如果医生是通过缴纳社保领取养老金的话,则只能拿到3000多元退休金甚至更低,这种情况下,效益好的医院可以对其酌情进行补贴。
此外,各地也曾出台过一些政策,但都效果甚微。
早在2012年,北京市医管局就建立了一套北京市市属医院年度绩效考核办法,建立了以公益性为核心的标准统一的公立医院的评价体系,包括社会评价、内部管理、运行效率、发展实力四个纬度,实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设立了25项考核指标,对医院的办院方向、运行效率和医院的持续发展、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考核,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发现,该医院考核方案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过去的考核只设立了每家医院的指标,针对某一家医院本身和过去进行纵向对比,唯独缺乏不同医院之间的横向对比。同时,该方案缺乏对医院个性化的考核。
对此,北京市医管局党委书记、局长封国生透露,今年年底将准备出台2015年的绩效考核方案,完善后的绩效考核方案既要让医院和自己进行对比,还要在不同医院间进行横向对比。同时,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委员、市医改办主任韩晓芳也表示,下一步的改革将弱化编制管理,把编制背后的一些利益和待遇逐步剥离,其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医务人员与财政拨款脱钩,财政今后不再按编制、按人头补贴,而是将医务人员基本社会保障纳入全市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基本保障社会化,逐步实行全员合同聘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