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陈业缵手拿借条欲找回借物
59年前长江大桥建设者向老百姓借物借条现身武汉。前不久,72岁武汉老人陈业缵,在清理父母遗物时,意外发现一张发黄借条,借条显示1955年6月1日,其母将包括10个罗汉椅在内的家具及生活用品共计31件,“暂借给大桥同志使用”。“按照立借条时间,这个大桥同志,我推测应该是武汉长江大桥建设者。”陈业缵表示,希望相关单位能协助解开这个尘封59年的“秘密”,并依据借条偿还。
昨日,记者陪同陈业缵,前往当年长江大桥的建设单位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原铁道部大桥工程局)查证。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会认真核查此事,还原真相,妥善处理。
31件物品借给大桥建设者
昨日,陈业缵老人介绍,其父母去世已几十年了,部分遗物存放在一只大木箱内,被他塞进床底。今年7月初,他因家中杂物较多,准备清理予以丢弃。在清理父母遗物时,他从大木箱内翻出一张发黄借条,这是其母周子华于1955年6月1日所写的借条:“罗汉椅十个、茶几五个、香几一个、大圆桌面一个、双人书桌一个、琴书桌一个、暖气设备一全套、靠椅六个、脸盆一全套、澡盆一全套、黑板一块、抽水马桶一套、屏风一块,共计三十一件,暂借给大桥同志使用。”借条上有陈家福、马钦清的签名或盖章。
“为何父母在世时从未透露此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联想到当年老宅在武昌区民主路斗级营66号,离武汉长江大桥较近,加上借条上注明的时间,陈业缵首先想到的是借条应与长江大桥建设有关,借物很可能用于建设者们办公和生活。
老人寄望借者能现身证实
翻出这张发黄的借条后,陈业缵心绪难平,没想到自己一家人和长江大桥的建设有此渊源。
由于年事已高,自己着手调查此事难度较大,他便委托了湖北尚卓律师事务所秦前坤、孙凡两名律师调查借条一事,希望还原事情真相。
两名律师当即到省档案馆,调取了当年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后改为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的相关资料,再结合其他关于当年修建长江大桥时的资料,推定当时负责武昌桥头施工的应该是第二桥梁施工队,借条上署名的陈家福、马钦清很有可能是该桥梁施工队的工作人员。
“借物一事是否存在?对方能否归还原物?”陈业缵的代理人孙凡律师也3次前往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沟通,但一直没有结果。“父母当年是否借物支援长江大桥建设,如果有可能,希望写下借条的陈家福、马钦清本人或者他们的后人能现身给予证实!”陈业缵老人说。
父母从未提起过借条一事
普通老百姓家为何能一口气借出包括10个罗汉椅在内的31件物件?面对记者的疑问,陈业缵笑着说,这都是祖父遗留之物。
老人自豪地介绍,解放前,他的祖父陈旅邨创办了老武汉人熟知的老字号中药店“陈太乙”,产业较大。祖父于上世纪30年代去世后,父亲陈正权继承了祖父的产业。父亲于194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土木工程系,后留学美国,1946年回国。
陈业缵回忆,母亲周子华于1966年去世,父亲陈正权于1979年去世,“两位老人至死都未说出借条一事。”
陈业缵的弟弟陈学兵分析,当时复杂的社会历史环境,加上父亲陈正权特殊的个人背景,可能是父母至死也未透露此事的原因。
相关单位表示将核查此事
昨日,记者陪同陈业缵及孙凡律师,找到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法务部、宣传部。相关负责人接过发黄的借条后回忆,“好像在内刊资料上看到过‘陈家福’的名字,他还是名老领导,但这个还不确定,有待核实。若陈家福、马钦清仍健在,年龄至少有80、90岁。”
该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相关史料和该公司内刊资料显示,当年建设武汉长江大桥,确有很多百姓捐物,该单位也向部分百姓借过东西。但陈业缵反映的借条一事,已过59年,物是人非,查证较难。他们将上报给公司领导,查明真相,确认是否系该公司工作人员当年所借。
在记者的协调下,双方均表示希望能协商解决。几名负责人还仔细询问了陈业缵的请求:“若确认系该公司工作人员当年所借,而家具因年代久远找不到,如何解决?”陈业缵表示希望调解解决,能归还原物最好,毕竟那有纪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