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汽车频道 > 汽车新闻
多车企推出“回购”承诺只是看起来很美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10-16 10:20:32

  新车开了一年不想开了,经销商可负责8折回购,还有这等好事?

  时下,随着车市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部分车企开始尝试推出“回购”计划。即在规定时间内,只要你想换车,车企可以按规定将车重新购回。比如,东风启辰的晨风承诺五年回购,观致则是满一年回购。那么“回购”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们一起来探讨。

  回购与置换的不同

  本质上,回购和置换是相同的,车企回购车辆,然后再当二手车卖掉。不同之处在于,回购只限于本品牌,置换则不限品牌;回购售价要略高,置换价格则要低一些。这不奇怪,回购不是一种简单服务,还含有“提升品牌形象”、“提振消费信心”的责任,而置换则是非常成熟的市场行为。

  回购通常发生于一些新车种、新车型上,晨风是一款电动车,观致则是一个新品牌。对于电动车,消费者有着太多的顾虑;对于一个新品牌,则难免犹豫和怀疑。如何打消顾虑,让消费者迈出第一步,回购就是车企的最新尝试。有人认为,回购是炒作,噱头多于实效。但车企却认为,回购是信心的体现,假如车型不够成熟,品质不过关,回购只会“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但实际效果如何,现在还不得而知,还未有数据反馈。

  回购价应高于市场价

  愿意回购,承诺回购,车企确实需要勇气。以观致汽车为例,其承诺一年内车型八折回购,没有隐藏条款。

  而在二手车市场中,新车一落地到一年内是八折,一年到三年内的新车为七折,三到五年则降至六折。东风本田4S店二手车评估师告诉记者,二手车市场回收不看里程,只看年限。显然,车企回购汽车,只看年限不看里程,与行规相同。

  无论观致,还是启辰晨风,都没有对外公布,回购汽车的处理方式。一是时间未到,晨风是五年后,观致则是满一年。二是车辆回购之后,便归属于车企或经销商,他们怎么处理,与消费者无关。

  以12万购车价的观致车型为例,假如一年之内,“玩命”开上三万公里,然后按规定提出八折回购,那肯定值回“票价”。

  只适合一部分人

  当然,不建议消费者冲着回购去买车。回购都有时间限制,观致汽车是满一年后的30天内。一年时间,新车还没“捂热”,或者刚刚用熟悉,便要重新再经历“买车”,无论身体,还是心理,不是所有人愿意接受这种“折腾”。更多的家庭与个人,买车之后,一用便是用到不得不换,通常至少三年。记者采访了解到,广州消费者都比较务实,不会为了回购而买车。

  回购也不适合喜欢操控、喜新厌旧的一伙人,如上述所说,回购多出现在新品牌新车型上。相较于其他,新品牌新车型肯定有这样那样的不便,晨风充电问题会难倒一大拨人,观致售后网点少的缺点还没有得到解决。买来之后,不是享受它,而是它会折腾你。对于车企,回购其实是一把双面刃,一方面体现你对市场的诚意和对产品可靠性的信心,但另外一方面也暴露出车企某些方面的不足。

  回购看来适合那些初期代步,手头拮据的一类人。汽车买来一年,然后让车企回购。再用回购得到的钱,购买中意车型,一举两得。而更多的人会认为,买车得一步到位,宁可修也不能换,用得越久越划算。你不妨拿笔算一下,十年用一台车的支出,再算下十年用两台车的支出,你会发现前者只有后者的三分之二左右。

  记者观察噱头而已

  历史上,也曾有车企推出过回购,但都不可持续。主要原因是车企不可能长时间赔钱赚吆喝,达到目的之后,便会收手。二手车交易最终还是得交回给市场,由市场来定价。组建二手车部门,规范二手车交易流程,为消费者提供置换服务,才是主流,多数车企都走在这条大道上。

  这一次,观致推出“回购保障计划”,开宗明义便是“为进一步产品推广”,并设下从“10月1日起到11月30日”的时限,仅两个月。记者认为,更应该看成是一种促销手段,实际效果等同于降价。只不过,回购的实际效果要一年后才能见到。

  当然,回购有一优点,它独立于其他促销手段之外,即,享受降价促销之外,还可享受回购保障。这点与贷款买车不同,如果选择贷款,购车价格要略高于一次性购车。总之,作为一种全新营销手段,回购固然有其优点,但也有“看不准”的缺点,身为消费者,不能轻易错过,但也要慎之又慎,考虑清楚再出手。

来源: 信息时报 作者: 编辑: 刘彩娟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