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浙江新闻
体育场路5个路口过马路按“行人过街按钮”通行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10-15 10:25:31

  近几个月来,体育场路沿线5个路口(环城东路口、建国北路口、中河路口、中山北路口、武林路口)的行人过街红绿灯下方,陆陆续续装上了一个手掌大小的小盒子,上面印银色箭头,还带一个圆圆的按钮。

  这就是“行人过街按钮”。昨天,体育场路5个路口“行人过街按钮”正式启用。

  使用时间为每晚11点到次日早上6点

  体育场路的行人过街按钮只在每晚11点到次日早上6点运行,其他时间段都是关闭状态。

  下城交警大队的王轩警官说:“夜间,特别是晚上11点后,路上的车流量比较小,一个十字路口,四个方向,往往每个方向,都只有一两辆车子在等候通行。如果这时候,每个灯次的通行时间还跟白天一样长,就会造成通行方向‘空走’,而等待方向‘白等’的现象,通行效率就低了。”

  王警官说:“但如果为了提升机动车通行效率,把每个绿灯的时间都改得很短,行人过马路的时间就不够了,特别是在凌晨,行人还是蛮多的。”

  怎么使用呢?

  假设你晚上11点后要在体育场路的各大路口过马路,只要按一下按钮(按下后按钮下方有一盏小红灯会亮起),系统就知道有人要过马路了,然后就会根据道路宽度自动进行计算,并在红灯转绿灯后,给这个绿灯适当“加时”,保证你能从容地过马路。

  等你过了路口之后,没人按按钮了,系统知道已无行人,就会恢复机动车通行。

  “我们目前的设置是,早7点到晚6点半的白天时段,通行周期180秒;晚6点半到晚11点的夜间时段,周期120秒;晚11点到第二天早上7点的凌晨时段,周期80秒。”王警官说,“以体育场路、中山北路为例,凌晨时段,可以让行人过马路的时长只有20秒,但如果你按了人行过街按钮,系统就会把这个时长延长到45秒。”

  要特别提醒的是,这个按钮跟电梯的按钮是一样的,第一次按下后就会亮起来,表示指令已经接收。如果你到路口时,按键灯已经亮着,就没必要重复按了。

  另外,根据实际通行情况,也出于行车安全的考虑,每次行人按下过街按钮后,红灯转绿灯还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不是你按钮一按,马上就跳转成绿灯,这个也希望行人理解。

  用了很久,名头却一直不响

  其实行人过街按钮这种设备,杭州早在2005年就已经用上了,但名头一直不响。

  昨天下午,我特地到体育场路中山北路口,随机走访了十几个准备过马路的路人,没有一个人知道杭州早已有这种设备。虽然他们身旁,就是新装好的按钮,但十几个人中,注意到这个按钮的只有5人,其他都是匆匆走过;注意到了、又试着按过的,则一个都没有。我跟受访者介绍了按钮的功能,大家兴趣还是浓的,基本都表示,下次有机会会按下试试……

  为什么这种按钮,一直没“火”起来呢?

  本报2005年时,曾在当时杭州第一个安装行人过街按钮的上塘路台州路口,做过体验报道。同事在路口观察了20分钟,有30多个行人在这里过了马路,但其中按了过街按钮的,只有3人。同事上去问了一位对按钮视若无睹的大姐,大姐一听颇感惊讶,“有这种东西的?我怎么不知道?”

  上塘路台州路口安装过街按钮后,西湖边的北山路也装了,不过,因为这两处人流量太大,按钮又是全天候开放使用,给机动车通行造成了影响,没多久,这两处的人行过街按钮就撤掉了。

  2010年6月,鉴于之前的使用情况,一种改良的人行过街按钮,出现在庆春东路双菱路口——这组过街按钮跟现在体育场路上的相似,只能在晚上10点到第二天早上6点间使用,避免了对机动车通行的影响,效果还不错。不过尽管已经安装了多年,没注意到这组按钮存在的路人还是大有人在;还有少数人,明知道有这个按钮,但因为大半夜偷懒,依旧选择乱穿马路……

  在网上查相关报道发现,全国范围内,从2000年初开始,就陆续有城市(上海、广州、深圳、济南等)开始安装人行过街按钮,各地媒体总结出的共同问题,主要也都是两个,即这种设备的知晓率上不去(或者说因搞不清该怎么用而选择无视它);二、对机动车通行有影响。

  后一个问题,现在看来,体育场路沿线的过街按钮已经基本解决了,但知晓率的提升,还是重点。(都市快报)

来源: 都市快报 作者: 编辑: 姜玲菲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