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百姓民生
养老资源如何用在“刀刃”上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10-05 10:41:48
  朱女士为年近九旬的母亲到市中心一家社会福利院报名,排队近3年也没有轮到入住,感到无望的她,最近把老人送进位于嘉定区的民办养老院,前后一个月就办妥了手续。

  但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像朱女士那样选择。在大多数人的意识中,“养老要就近,最好是公办”。于是常常出现这样的尴尬:一方面是养老床位总量面临很大缺口,一方面是现有床位并未100%利用;一方面是中心城区、公办机构一床难求,一方面是郊区、民办机构床位利用率不高——在上海,养老资源“冷热不均”,折射资源分配之惑。

  事实上,选择心态只是导致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原因之一。如何盘整已有资源,让本已紧张的养老机构资源真正用在“刀刃”上?找寻破解之道,需要从多方着手。

  “公热民冷”

  满员,几乎是中心城区各家公办养老院的常态。市中心面积最小区静安,7.62平方公里范围里的数家养老机构均已“超员”,添置一张养老床位的平均成本高达55万元以上,目前正从改造小宾馆入手“见缝插针”增加养老床位。

  在黄浦区豫园街道、外滩街道等老城区,每个街道的养老床位大多都在100张以内,早已没有空位;闵行、普陀等区级公办养老院,收费低廉、氛围温馨,等待入住的老人排到10年甚至30年后。

  但公办养老院的一床难求背后,却是养老床位总体冷热不均的尴尬。在虹口区,现有养老床位占老年人口比重不足2%,但养老机构入住率却仅有80%。换言之,即便床位已经颇为紧张,仍有床位被空置。

  在市郊空置现象更为严重。几年前,企业家老刘在松江区找到一所闲置的卫生院,投资600多万元改造,建成拥有300个床位的养老院,还拿到一笔政府扶持资金。但养老院开业后一年多,入住老人还不到100名,七成床位闲置着。

  公办养老机构的超高“性价比”,是导致“公热民冷”的一大因素。早先由于政府大量补贴,公办养老机构大多硬件设施一流,价格水平则明显低于民办。郊区的民办机构则更具劣势——记者采访许多老人家庭发现,交通不便并不是唯一问题。许多养老院并未与医保挂钩,老人经济负担较重;护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很难令子女放心。

  更关键因素在于资质。上海市社会福利行业协会副会长、闵行区社会福利院院长陈方分析,对“9073”养老布局中的“3”,既表示需提供占老年人口3%的床位,也意味着有3%的老人具有入住养老机构的刚性需求——需要依靠养老机构照料护理,甚至需要全护理服务。但现实中,两个“3%”之间并不吻合——能为3%的刚需提供服务的机构床位,或许只有1.5%。

  陈方介绍,与一些成熟的公办机构相比,大量民营机构难以承受医养结合的成本,很少设有全护理床位。上海医院协会顾问金其林说,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中75%有两种以上疾病,但缺乏医疗资质的养老机构,老人根本不敢入住。同时,出于风险控制和成本考虑,许多养老机构也只愿接收健康老人,对身体状况较差的老人则敬而远之,久而久之一些机构的床位就开始空缺,而真正需要入住的老人,则可能迟迟徘徊于养老机构门外。

  盘活“冷资源”

  新推行的《上海市养老机构条例》规定,政府投资举办的养老机构应当优先保障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等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但事实上,“刚需”老人难觅一张床位,已收住的老人又非“刚需”的现象,时下并不少见。下转◆2版(上接第1版)如何让养老资源分配更加体现公正?上海正在酝酿的一套养老服务需求评估体系,或将解此难题。作为课题组成员,陈方曾主持设计过一套《老年照护登记评估要求》,该标准依据国际通用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认知功能评估量表作为评估工具,为老年人设定了生活自理能力、认知能力、情绪行为、视觉等主要参数,对老人分为“正常”、“轻度”、“中度”、“重度”等四种评估结论、三种照料等级。

  “政府可以用这套评估标准来界定,明确老人应该享受什么类型的服务、获得什么照护等级,来予以相应的贴补。比如,民政有开办补贴、运作补贴,医保有高龄护理保障计划、护理院床位补贴,打破壁垒把这些补贴整合在一起,根据评估结果为老人推荐不同的资源。”陈方介绍,闵行区已开始实施这套标准,重新整合全区各类养老资源,根据评估结果为老人提供相应的养老服务。在合理的评估体系下,瘫痪在床的60岁老人和身体硬朗的80岁老人,让谁先进养老院?如果前者家境富裕,后者是独居孤老,谁又该获得优先权?这些都不再成为问题。

  而资源的整合,也意味着“冷资源”可能逐渐被盘活。“政府更多考虑怎么为老人提供补贴,而不只是简单地造床位。把床位问题更多交给市场,反而可能改变冷热不均的情况。”陈方表示,在保基本之外,政府对养老事业的投入完全可以改变方式,将“贴机构”改为“贴个人”——根据评估等级确认贴补老人的额度,并由老人将补贴“带入”机构的方式使补贴变现。这样一来,养老机构自然会为了吸引老人而动足脑筋,努力提升资质。

  回归社区

  记者采访发现,越来越多市民像朱女士那样正在转换养老思路。一些住在市中心的老人,因为进不去养老院,开始越来越多地借助居家养老和社区服务,用足政府提供的各种养老方式。

  家住静安区愚园路608弄的独居老人瞿阿婆,享受着每天1小时的居家养老服务、乐龄家园送餐服务,还可以到日托所活动、由志愿者开车接送。老人很依赖这些社区服务,平时看病配药、收拾房间都由居家养老服务员帮着完成,家里几乎不开伙,一日三餐由“乐龄家园”的助餐员送上门。去年,老人还每天由志愿者专车接送、到社区日托所度过整个白天,今年因为腿脚不方便而减少出门,但也有附近楼宇的白领志愿者每隔一段时间上门看望。

  瞿阿婆的邻居、经济条件不错的赵阿婆,家里请了住家保姆,但她同样也是志愿者和居委会的重点照料对象,隔三差五有人敲门,看看她好不好。这样的服务,令赵阿婆远在日本的儿子很放心。儿子高先生说,他所在日本横滨的社区养老模式值得借鉴,当地的新城把老人专用住宅、养老公寓镶嵌在普通住宅群里。老人专用住宅是指将普通住宅进行适老化设计,包括增加扶手、满足轮椅通行需求、考虑护理人员陪住等。“日本政府鼓励老人在家里养老、鼓励子女照顾老人,增强社区为老设施建设,一些保险产品和社会保障法律都把‘家庭赡养’作为一个前提条件,这些理念很有前瞻性。”

  一些老龄化进程迅速的中心城区民政部门负责人觉得,家庭和社区提供养老服务的能力提高,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养老机构的压力。目前,许多区县正在丰富“居家养老”服务产品、实施“适老型社区”改造计划,利用多种社区资源为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务。比如,鼓励便利店开展送货上门服务,鼓励饭店开设老年人食堂并提供外卖服务,鼓励社区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家政服务,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门为老年人提供送药、打针、护理等服务。

  对此,许多社区工作者建议,发挥“养老院养老”的辅助作用,并不是取代养老院,而是应“分流”养老机构床位需求。让那些带病、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在家照料确有困难的老年人送进养老院,同时,把那些“可以在家居住”的老人留在家里,减轻养老机构压力的同时,让老人得到更好照顾。

 

来源: 解放日报 作者: 记者 栾吟之 朱珉迕 编辑: 刘彩娟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