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7月29日,邰梦云同样遭遇了失眠,那天,她和其他13位同样为“90后”的同学一起前往“雪域”,开始一年的支教生活。
从1999年开始,中山大学每年都会选派在读研究生,前往西藏林芝地区支教,至邰梦云这一届已是第十五届。
邰梦云仍记得出发前的兴奋,“来之前都觉得会去一个山沟沟里,教室是平房,孩子们都穿得破破烂烂,觉得自己是要去干一件特光荣的事。”
然而这种兴奋在抵达的那一刻便开始慢慢退去,很多队员遭遇了高反,胡晓尤其严重,“就记得当时一个劲的问:我会不会死啊。”
广东援建的学校也与队员们此前所想的有天壤之别,现代化的教学楼、整齐的校服,更让黄嘉炜诧异的还有学校的WIFI,“简直跟火箭一样快。”
不过,当真正开始支教生活后,邰梦云和同伴们懂得了自己此行的价值,“设施很全,但师资却很匮乏。”
由于缺少老师,支教队员们一个人往往要带三四个班。胡晓每天要上5节英语课,每周还有3个早读课,让她直呼“当学生时都没这么累。”
更让邰梦云们感觉到有所为的是在提高教学水平上,“教室有多媒体,但从来不用,学校没有美术和音乐课。”
年轻的队员们开始做起了示范,他们尝试各种新的教育方式,胡晓甚至还创办了一个“梦想课堂”,“经常会有学生问我大学是什么样,我就跟他们讲我的大学生活,有学生听后会告诉我,他一定要考大学,到外面去看一看。”
胡晓说,久了才发现,自己带来的最重要的是外面的世界,“希望能培养学生对世界的好奇,为他们打开‘梦想之门’,做一名造梦人。”
种种尝试在一个学期后得到了收获,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显著提高,陈彪、刘思华等队员任教的4个班级更是包揽了学科年级前4名。
日子久了,支教团的雄心已不仅局限在支援对口学校上,他们向社会募捐,给偏远学校送去助学金、干净用水、学习用品,甚至棉被和手套。
而这种努力,也让邰梦云出发时心中所期待的那件“特光荣的事”得以实现,“记得有一次一位偏远小学校长跟我们说,‘你们给孩子们送来最需要的东西,跟我们去转山、去拜佛是一样的,都是一种善!’”
在种种收获与感动之间,一年的支教时光倏忽间便已过去,支教团即将返回广州继续自己的学业。
学生们难舍这些满身散发着青春活力的老师,他们找过学校领导希望让老师们留下来,有学生甚至还对胡晓说,“老师你留下来吧,我养你。”
然而,离别之时终究还是到来了,离开前的最后一个晚上,所有人都和邰梦云一样,“在失眠中感怀。”
与此同时,远在广州,中山大学第十六届支教团以及由中小学骨干教师组成的第二批广东支教团已整装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