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衢州,精彩纷呈的文化盛会注定给这座城市留下深刻记忆:祭孔盛典,儒学馆、孔子雕像、孔子碑林等将一一揭幕。除此之外,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文昌阁复建等“十大专项”工程风姿初显。
衢州文化景观建设的步伐骤然加快,使这座城市深藏着的丰厚文化底蕴,开始熠熠生辉。这不但为城市休闲旅游平添胜景,也让市民在记忆深处找到文化自信的根源。
文化润泽之下,文化产业风起云涌,一批具有标杆意义的产业园建设方兴未艾。开化的根宫佛国文化旅游区、甲壳虫动漫文化产业园,龙游的中国红木家居文化园、常山的中国观赏石博览园等纷纷投资兴建。衢州文化产业洋溢着春天的躁动,是否意味自此扬帆远航,为衢州经济再添腾飞之翼?幸福产业留给衢州未来的诸多悬念,引发越来越多人的热议和期待。
根宫佛国一隅
文化产业风景看好
“衢州文化越来越有东西看,有故事讲了。”一位夜游市区北门文化一条街的外地游客相告。若干年前,他印象中的这条街,破败陈旧,杂乱无章。现在,更多的是惊喜发现,历史、文化、时尚诸多元素相交融,吸引眼球的景致很多。“随着规模扩大,衢州旅游热度肯定会提高。”
时间回溯到2012年4月,全市文化发展工作会议召开,衢州建大市以来,第一次全面制订出台了系统的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建设规划,出台了“1+5”的政策体系,大力实施“128”工程,以文化强市建设为抓手,从战略的高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加快文化发展步伐。
从“文化名市”走向“文化强市”,一字之差,却有着根本的目标转向,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推进文化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衢州在发力!
政策东风拂面。建立健全文化发展政策保障体系,以财政小杠杆撬动文化大产业。从2012年起,市财政每年整合统筹安排文化发展专项资金5000万元以上,引导鼓励各方力量发展文化产业。去年,市委、市政府斥重资开展“十大专项行动”,其中儒学文化区、水亭门、北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等7个都是文化项目,今年将基本完成。同时,鼓励支持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吸纳非公资本,增强实力,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
在市委文化强市战略部署推动下,各地产业振兴动作频频。衢江启动实施文化强区“八个十”工程;龙游以文旅融合理念,实施了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红木产业、黄玉产业、宣纸产业等风生水起;开化以启动国家东部公园建设为契机,推动文化发展方式的转变,根宫佛国文化旅游区、甲壳虫动漫文化产业园等项目绽放魅力;柯城区加快国家级儒学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弈谷文化产业园等重大休闲旅游项目建设;常山破土开建中国观赏石博览园,以石产业为龙头,壮大石文化产业发展实力;江山打造“世界自然遗产地江郎山国际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集聚区”和“仙霞古道文化创意园区”两大平台,引领特色创新。
据统计,2012年底,全市共有文化产业单位2000多家,从业1.9万余人,文化产业增加值35.01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3.62%。目前,全市文化产业涉及文化娱乐、文化旅游、文体用品制造、艺术品生产经营和文化传媒等各个领域,其中既有印刷、娱乐、西砚等传统产业,也有根雕、石雕、黄玉、木艺等新兴产业。
更让人关注的是特色产业区块的形成和市场主体的培育壮大。衢州日报报业传媒集团正式成立,广电传媒集团改革组建紧锣密鼓。目前,全市已形成特种纸、红木家具、根雕、衢州黄玉、动漫设计等特色产业区块,根博园、年年红、维达纸业等一批骨干企业脱颖而出,中国根博园根雕产业成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甲壳虫动漫”入选国家动漫企业……
衢州能否登上幸福快车
“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多样化、分众化趋势,对生活品质追求越来越高,文化消费越来越旺盛。通过文化产业发展来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是‘打造生态屏障,建设幸福衢州’的重要内容,能够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精神富有,提升幸福指数,创造美好生活。”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诸葛慧艳说。
让文化产业释放能量,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齐头共进,这不仅是自信,也是机遇和责任所在。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智慧经济、创意经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潜力巨大,渗透力强。让人们从对GDP的盲目崇拜中,找到一条新的共识归途。而衢州在多年的跨越式发展追求中,路径选择也从未像今天这般清晰。绿色、生态发展的字眼已被强嵌进区域发展的一系列决策行动中。在发展生态经济的交响中,随着“文化强市”战略实施推进,文化产业愈来愈显现其举足轻重的“引擎”力量。我市提出的文化产业发展目标是,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产业结构布局日趋合理,产业增速高于GDP增速,力争到201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7%以上,文化消费在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明显提高,到2020年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性产业。
当今,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文化产业作为未来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认同。
对文化产业深有研究的衢州籍学者叶朗说,文化产业就是关怀人的产业,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产业。在高科技、数字化的条件下,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已经成为当代社会面临的重大危机。发展文化产业,可以使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由失衡状态回到平衡状态。同时,文化产业也是一座尚待开发的“钻石矿”,将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首先是,我们的文化资源太丰厚了。我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积累,是任何一个国家无可比拟的。我国有五十多个民族,文化类型极其丰富,各地区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手工艺术,为我们积累了难以估价的文化资本。启动这些文化资本,就有可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它们都是独特的,唯一的,别人无法重复和模仿的,因而就是在全球的市场竞争中也会占有比较优势。
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永恒产业和甜蜜事业,衢州能够搭上这列幸福快车吗?
答案不言自明。
衢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圣人”、“伟人”、“仙人”等独特资源,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就文化市场而言,发达地区的文化消费需求单纯依靠自身已经很难解决,往往或者说必须借助于欠发达地区的补充和支持,而文化产业所强调的知识、技术、科学和文化创意特性,使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发展文化产业使自己的发展走出“梯级”理论的模式。关键取决于我们能不能培育发展出核心项目和核心产业,形成差异化的,具有竞争力的区域特色文化产业,从而改善和提升区域的经济结构和人文环境,为实现经济社会的新跨越提供可能。
应该理性地看到,衢州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有资源,体量小”、“有企业,龙头少”、“有品牌,影响弱”、“有基础,活力缺”、“有规划,推进慢”等现状,打破固有格局,实现跨越式发展,让文化产业诸多的“不可能”远景成为现实,无疑需要强烈的攻坚破冰意识和责任担当,也亟待成为各地的共识,并付诸具体行动。
寻找文化产业的幸福底色
文化产业的前景诱人,而真正要寻找到文化产业的路线图,掌握幸福密码,走出衢州文化产业特色发展之路,却是知易行难。
举目本省义乌,过去是个平淡无奇的地方,但三十年来义乌不走常规模式,不拼常规资源,而是把“鸡毛换糖”传统生意挖掘到极致,终于成为世界最大的小商品批发集散地,成为一个让人折腰叹服的城市。东阳横店三十多年前是一个贫瘠的小山村,几乎没有稀缺资源,但如今是“东方好莱坞”,繁华景象超过许多县城,靠得就是徐文荣这样的奇人,当年他投巨资打造电影拍摄基地,一切在无中生有中发展壮大,成就文化产业的经典传奇。
衢州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在哪里?有没有可凭借的稀缺资源?能否写出自己的华章,成就新的传奇?
衢州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数量较多,部分很有分量,很具特色。市文广新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市已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926处,文物保护单位54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4处。在7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片)中,国家级3处,省级4处。巨化电石厂老厂房作为新型文化遗产已被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特色鲜明,全市共有四级名录项目625个,其中国家级8个,省级71个。邵永丰麻饼、衢州白瓷、江山西砚、开化根雕是我市有代表性的旅游商品。此外,革命红色文化、旅游生态文化,资源蔚为丰富。
“有了文化稀缺资源的禀赋,要充分发挥产业效益,必须创造适宜的‘土壤’和‘气候条件’,衢州在这方面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市文广新局局长王建华认为,在路径设计上,要遵从几个导向。一是把弘扬衢州历史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彰显城市特色作为制定衢州城市发展战略的依据和基本指导思想;二是要走文化与旅游融合、产业与城市融合之路;三是要为资源转化为产业打造平台与载体。
市政协副主席、衢州文联主席欧阳建华说,市委六届六次全会提出要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文化产业是生态经济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建设幸福衢州息息相关,本身就是发展的题中之义,最考量的是如何转化。在文化界浸润多年,欧阳建华对衢州文化产业有着深入的接触和广泛的了解。他认为,衢州四省毗邻,交通便捷的地理区位优势完全可以利用起来,在文化产业选择上,三大产业已有相当基础。一是木艺产业。开化根宫佛国成为5A级景区后名声在外,近年来,我市与根艺有着紧密关系的木艺得到快速发展,如巨桑、年年红、黑豹、高居、伟峰、十通古艺、鸿郡古艺、五行工坊等木艺家具生产企业,具有一定规模,年产值都在千万元以上,但均是单打独斗,缺乏互赢抱团的理念,资源分散,没有形成集聚效应。衢州木艺(包括红木)要与根雕产业无缝对接,丰富木艺内容和内涵,扩大木艺产业的规模,形成特色市场向周边辐射,打造成全国有影响的木艺产业基地。二是石文化产业。我市发展石文化既有产业基础,又有群众基础。全市有近万名奇石爱好者,有80多家店从事奇石、衢州黄玉、黄蜡石等经营,年均收入高达30万元。在常山青石镇有2500户、8000多人从事观赏石经营,已形成十公里长的景观石市场。面对如此丰厚的石文化资源,可以在整合上做文章,建立一个集景观石、各类奇石、衢州黄玉、黄蜡石等制作加工、展示交流、对外销售为一体的综合市场,通过举办华东地区奇石交易会等方式,吸引周边企业家来衢交易,做好配套服务,扩大市场影响力。三是花卉文化产业。花卉种植在我市已形成一定规模,如龙游横山镇的“十里荷花长廊”和衢江区莲花镇500亩的玫瑰基地、650多亩的香水百合基地等,集种植、加工、出口、休闲观光于一体。但对这些产品的深度开发还远远不够。我们要将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农业,并和旅游业相结合,使传统意义上的花卉种植演变为花卉文化产业。可引进高水平的花道人才,成立全国性的“花道协会”,借鉴湖州举办国际湖笔文化节的成功模式,以“花”为媒,通过组织开展“插花大赛”、“花艺品赏”、四季评选花仙子等系列活动,丰富赏花内容,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来衢休闲观光,努力把衢州打造成长三角地区休闲旅游的后花园。
化产业的幸福底色在哪里?年年红家具(国际)集团董事长金樟溪坦言:“回归源头,充分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真正让文化落地,凝聚人气,产业成形当是水到渠成。”
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创意,智慧是其取之不尽的资源,构筑大平台,组建大集团,促进大融合,培育大产业、提供大保障,敢想敢做,创新有为,方能踏上铺满鲜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