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教育频道 > 交流讨论
“零起点教学”实施近一月学校脚步放缓 问题犹在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09-26 08:26:37

  宁波全面实行“零起点教学”,已经快一个月了。之前钱江晚报曾经做过采访,学校和教育人士都觉得,让孩子以一张白纸的姿态入学,能更好地培养学习习惯;而家长们则担心孩子零基础入学,会跟不上教学节奏。

  如今这一个月的实践,结果是否符合学校的预期,又是否能缓解家长的焦虑呢?

  昨天,钱江晚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虽然学校确实放慢了教学进度,但7成家长还是选择了让孩子提前起跑,把拼音数字都先学起来。

  学校:

  开学一个月

  刚刚教孩子写“5”

  陈老师是宁波东部新城第一实验小学的一年级数学老师。说起“零起点教学”,他有最直观的感受:“今年的教学进度确实变慢了。比如现在开学已经一个月了,我才试着让学生写12345。”

  不过对班上大部分的孩子来说,这个进度是偏慢的,因为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已经学过简单的数学,会写1—5的阿拉伯数字了。

  宁波国家高新区实验学校的毛副校长也说,一年级的教学进度放慢了许多,比如拼音,原先要教15天,现在的教学计划是1个月。

  学校曾经做过调查,一年级新生,百分之七十以上在幼儿园学过拼音;很多孩子20以内的加减法已经很溜了。

  为什么明明知道“零起点教学”的优点,家长还要着急给孩子加课呢?

  毛副校长举了个例子:比如今年的一年级孩子中,有的孩子已认得1000多个字了,也有的孩子才认20多个字。按照以前的教学速度,学校主要是照顾中间层以及偏上一点孩子的进度,认字少、没学过拼音的孩子,则除了课堂教,还需要家长在家里教,这就让这些孩子的家长压力很大。

  他的建议是,现在家长已经不需要有这个担心了,所有的教学进度都从零开始,弱势学生是被照顾的一方。

  家长:

  孩子没学拼音

  作业题都看不懂

  可学校的说法,家长买不买账呢?

  悠悠今年在鄞州中心区一家双语小学上小学一年级,爸爸陈先生说,虽说今年宁波开始“零起点教学”,但是谁也不敢让孩子真的一张白纸去读小学。悠悠想入学以前就学会了简单的拼音,会两个音节的拼音,以及10以内的加减法。

  而且据他所知,孩子班上里七成以上的学生是提前学过拼音的。

  象山的宋女士更着急。她朋友的儿子是前年上的小学一年级,由于上小学之前没有学过拼音和数学,上一年级之后,家长和孩子各种累。

  有了朋友的前车之鉴,提早半年,宋女士的儿子奇奇就开始学拼音了,还有书法、认字、数学……光是学拼音的费用就花了5000多元。

  宋女士说,她现在仍然认为提前学是有必要的,虽然读一年级重新开始学“a、o、e”,但是开学第一天,语文课发下来的作业就是拼双音节的拼音,如果没有提前学过,根本完成不了的。而且数学作业的题目,也是用拼音标出来的,如果孩子没学过拼音,根本看不懂题目。

  老师:

  孩子很难做到“零基础”

  该如何教学得靠实践

  宁波国家高新区实验学校的毛副校长说,现在家长普遍怕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加上目前培训市场上对幼小衔接班的广告、宣传,更是加深了他们的焦虑情绪。

  他认为,要想真正“零起点教学”,需要家长和学校统一思想,不能“拔苗助长”。

  其实,一位小学一年级语文老师告诉记者,以她的教学经验来说,小学适龄儿童不可能是一张白纸。孩子也是处在社会中的,就算没去幼小衔接班专门上课,平时在玩玩具、吃零食、看电视、看小儿书、与他人交流等过程中,也会学到不少汉字、数字。

  所以她在教学过程最头痛的问题就是,真的实施了“零起点教学”,上课内容太浅,很多孩子没有兴趣,坐不住;内容深了,没上过幼小衔接班的孩子就吃亏了,又会助长“提前起跑”的风气。

  但这个问题要如何解决,也只能在实践中慢慢摸索。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作者: 记者 王丹静 编辑: 徐夏莉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