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袋子”、“暴发户”、“土豪”,一些国人之所以给人留下如此印象,确实事出有因,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着或鞭策着我们做出改变。展示新风尚,让全世界看到中国游客的文明、秩序和规范,让中国游客成为一道受欢迎的靓丽风景,就从“不丢矿泉水瓶”、“不乱写乱画”这样的细节做起。
国庆“黄金周”即将到来,此时,不少人已在规划“去哪儿玩”和“干点儿啥”,一些人或已安排好行程,只待长假开始。
临行前,人们会做哪些准备呢?不少人会带上一份攻略,了解一下当地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好吃的东西。细心点儿的,还会查查当地人有哪些避讳,什么话是绝对不该问不能说的,什么事是绝对不能做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游和出国境游,已不是新鲜事,人们也借此丰富了自己的阅历、开拓了眼界。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境内游人数达32.5亿人次,出境公民达9818万人次。
近年来,文明旅游屡被提及,在出游过程中尤其是境外游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国人能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尊重当地风俗,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不遵礼仪、不讲卫生、大声喧哗、乱涂乱画、过度维权等——“到此一游”被刻进了“埃及神庙”,“洗脚冲凉”的习惯被带到了卢浮宫前的水池……
日前,在马尔代夫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及公民到海外旅游讲文明的问题,“矿泉水瓶子不要乱扔,不要去破坏人家的珊瑚礁……”这话实际上是对国人文明出游的提醒。
在中国人足迹遍布世界的当下,被带出国门的都有什么?除了让外国人惊讶的“购买力”,我们是否还展现出了“文明礼仪之邦”的风采?庞大的人群走出国门,对中国形象的影响显而易见。这部分人的对外形象好,就会成为一个个文明的使者、一张张传递中国优秀文化的名片。
文明旅游需要“内外兼修”。“内”,是指公民个人的文明自觉和素养提升。良好的出行习惯和文明素养显然是后天养成的。家长、学校和社会有责任向孩子传授、灌输文明礼仪和常识。成年人在出国境之前,应该自觉了解、学习当地的风俗习惯,以免触碰别人的禁忌,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麻烦。
“外”则指来自外部环境和他人的提醒、约束。比如,无论在旅行前还是旅游中,导游和旅行社都应该承担起更多的提醒注意义务,及时提醒游客遵章有礼,及时劝阻游客不文明的动议和行为;公安等相关部门,在公民办理相关通行证和手续时,应该增强文明旅游的宣传;交通、民航、铁路系统也可以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播放一些文明旅游宣传片、微电影等。
再如,探索建立相关处罚制度。尽管我国《旅游法》有一些文明出游的规定,但大多偏宏观,缺乏可操作的规定。目前,有的国家制定了相关法律,公民在国外有不文明行为被查实处理后,将被冻结护照并被拉入“黑名单”,若干年内限制其出境。比起“不能怎样”、“应该如何”的软约束,动真格的硬制度应该更有威慑力。
“钱袋子”、“暴发户”、“土豪”,一些国人之所以给人留下如此印象,确实事出有因,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着或鞭策着我们做出改变。文明旅游,塑造着一个国家的外在形象,显示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展示新风尚,让全世界看到中国游客的文明、秩序和规范,让中国游客成为一道受欢迎的靓丽风景,就从“不丢矿泉水瓶”、“不乱写乱画”这样的细节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