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问1:偏差最大达28%?
实探电表误差正负2%以内
北京市自2011年开始推广使用智能电表,截至今年9月,已有487万户智能电表用户,覆盖全部居民用户的65%。而到2015年底,全市居民家庭都将安装智能电表。因此,智能电表走得准不准,将事关全市居民的电费支出。
网传信息显示,“国家技术监督局组织力量对全国34种电表进行了抽检,结果发现,75%的电表都走得快,偏差最大的要快28%……也就是说居民要无端地多掏10%-28%的电费。”
昨天,记者专程赴本市电能表计量检定中心探访,在4层的实验室里,一排排闪烁着数字的电表,整齐地被安装在检定装置上,足有上千个。身穿白大褂的检测人员告诉记者,全部检测过程都是电脑自动完成的。记者逐一查看了电脑显示屏上的数字,所有电表的误差值在小数点后两位,都显示为“0”,从小数点后第三位,才开始出现数据。
“最大偏差28%?这不可能。”检定中心运营管理室高级工程师李亦非说。国家明文规定,电表误差在正负2%以内均属合格产品。而实际上检定中心加严了标准,将电表的误差控制在正负千分之六之内,这也是为什么电脑显示小数点后两位均为“0”。
疑问2:本身耗电量转嫁?
电表耗电计入公网传输损失
“还是卡表好。”有人说,智能电表内有块电池,长期处于充电状态,且有脉冲、跳闸、红外、报警等功能不用电也耗电,这些耗费都由用户承担。智能电表又将物理性电损计入在电量中,向用户重复收费。
市电能表计量检定中心标准量传主管赵成,给记者现场画了一张电路图。在图上,电流先到达电能表的供电变压器,再由“计量芯片”进行测量,赵成明确回答:懂电路设计原理的人员可以看明白,智能电表本身的各项耗电“不计入居民用电”。实际上,智能电表本身的耗电,计入了公共电网的传输损失中,不可能转嫁给居民。
记者随技术人员在刚刚送达检定中心的电表中,随机选取了12只,送进实验室。技术人员把这些电表进行误差现场测试。将电表安装在检定装置上,分别将电流调节为0.5安培、10安培、50安培、100安培等,几秒后电脑即自动测定了误差值:0.004、-0.0011、-0.008……记者看到,数值有正有负,且分别在220伏或260伏不同电压下,误差没有明显区别。
“当电流从0.5安加到100安,可以看出误差基本上都保持在零点零零几的状态,误差基本上是没有变化的。也就是说网友说的电流如果超出额定电流,或者稍稍控制一下电压,电表就会飞走的情况基本上不会出现”,赵成说。
疑问3:智能电表可人为调快?
多环节监管不可能实现
有网络传言称,“电表大都是由电力公司统一购买后安装给用户的,有的电力企业私下要求企业在生产电表过程中将电表调快,否则,就会以你的产品不合格而拒绝收购。”而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是,智能电表从生产到安装到居民家庭,整个过程有多项检查,人为调快根本无法实现。电力公司“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这一情况也不存在。
“实际上,每一只安装到居民家庭的电表,都要经过全面强制检定。”李亦非告诉记者,所谓电表的强制检定,就是依照国家计量法的规定,每一只电表安装前都必须交由政府质监部门授权的计量检定机构进行强制检定。
智能电表从出厂到装配到居民家中的流程是什么?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国能生产智能电表的厂家有100多个,是全部经过公开招标中选的企业。电表的检定环节包括了六大环节。
供货前,须对电表生产企业进行7大类123个试验项目的抽检,检查合格后封存样品1箱;然后是驻厂监造。专业监理机构将选派技术人员到生产厂家,实施制造过程监督。
电表从厂家运到了检定中心,便是第三个样品比对环节。每批到货的电表都将与全性能试验合格样表进行样品比对,避免发生偷工减料、降低工艺的问题;然后是强制检定环节。对每只电能表均依法开展强制检定4类18个试验项目,相关检定结果经北京市技术质量监督局复核,保证全部检定合格。后两个环节是物流配送和运行监督。与此同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会不定期到电表生产企业飞检,即事先不通知,直接从流水线或者包装末端、成品库里面的电表抽检。
疑问4:换电表后电费涨了?
电器老化也能增加耗电量
居民孟先生家的小区,今年夏天换装了智能电表,专家表示,轮换安装智能电表时因季节气候的影响,如夏季空调、冬季取暖电器等的使用,可能导致家庭电费的自然增长,带给孟先生电表跑得快的错觉。
此外,家用电器的不断老化也会导致耗电量增加。部分居民的用电习惯不科学,如空调、电脑长期待机运行,电热水器、饮水机常开由于保温设置导致不断启停而不断耗电。
“如果居民对电表可靠性有疑问,可通过相关渠道来验证。”据了解,居民对电表准确性存在质疑,可拨打95598供电服务热线申请电表校验,电力公司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到现场免费校验电表,并依据校验结果确定是否进行追退电量或更换电表;如果居民对电力公司出具的现场检验结果不认可,则由电力公司人员陪同客户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进行检定,并依据检定结果作为最终处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