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追捕台风靠的是预报技术与检测手段不断提升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09-23 08:23:55

  东方网9月23日消息:虽然今年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性十足,来势汹汹,但是,它们的一举一动都在气象部门的严密“监控”之下。及时的预警和准确的预报为气象部门赢得了公众的信赖和好评,更为国家台风防灾减灾工作的进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那么,究竟是什么支撑着台风预报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国在台风预报和监测方面又有哪些新的技术提升呢?

  台风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研究员端义宏表示,科学准确的预报结果离不开预报技术和监测手段的迅速发展。

  卫星和雷达构成立体台风监测格局

  “公众可以看到,无论是今年第9号台风‘威马逊’(超强台风级),还是今年第15号台风‘海鸥’(台风级),从台风路径到带来的风雨影响,中央气象台的台风专家都给出了一个非常准确的预报结论。”端义宏指出,这正是多年来气象部门在加强台风的监测、预报和技术研究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和不断努力的结果。

  回首以前,预报员常常苦恼于海上观测数据的缺乏,而现在,海洋观测数据在不断地完善与补充,通过海上浮标气象站及沿海近岸气象站的建立,对台风的观测视野从陆地扩展到海上,可以更加清晰地监测到台风的风速,把握台风的发展与演变。“台风预报的准确正是得益于观测工作的巨大进步,包括监测视野的扩充、思维的改变以及内容的丰富等。”

  台风监测依赖于气象卫星与雷达。那么,这两个手段在监测方面又有哪些区别呢?端义宏解释说,卫星和雷达都通过遥感技术来实现监测,这是两者的相同之处。

  而不同则在于,卫星是从高空监测,因此比较宏观,然而具体台风内的细节之处看不清;雷达是在近距离观测,如从250公里左右的距离来捕捉台风,发现台风的风力是多少,什么地方出现了风雨影响,下了多大的雨量。可以说,它们两个优势互补,从远到近、从粗到细、从宏观到微观,使得针对台风的观测更全面,构成一个立体的监测格局。

  “当然,气象卫星也在慢慢地发展,以后卫星也可能做到像雷达一样更加精细化的观测。这种可能也许要到下一代气象卫星才能发展起来,还要一段时间。”端义宏勾勒出一幅未来台风监测的美好画面。

  在飞机观测台风方面进行尝试

  美国也是受飓风(与台风只是因发生地域不同才有不同名称)影响比较严重的国家。美国位于大西洋的西海岸,平均每年大西洋大概有15个飓风生成,比西北太平洋要少一些。

  从台风的观测技术来看,美国与我国最大的不同在于,其采取飞机探测的方式可以搜集台风的很多细节信息,甚至可以穿越台风,但是这也有一定的危险。

  有专家做过比较分析,飞机探测可以使台风的预报准确率提高将近20%。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国家能够实现飞机观测的话,那么台风预报水平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据端义宏介绍,目前,我国也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希望可以改善飞机观测方面的工作,缩小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

  集合预报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除了监测手段的进步以外,还有很多因素为我国台风预报水平的提升贡献了力量。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台风的科学研究,“靠科学的进步来提高台风的预报准确率”。端义宏指出,我国实施的一些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使得近五年以来我国台风数值预报的水平能够接近世界前列,“这是多年科研成果积累的结果”。台风预报员在使用数值预报时更有信心,能够看到更详细的数据,把雷达、卫星资料尽量应用到这些模式中去。

  集合预报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将多个模式、多家预报综合起来进行台风预报分析。”端义宏告诉记者,“实际上,我们对未来的预测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要减少台风预测的不确定性。如果预报员能够把握未来的运动变化和不确定性,那么就能更好地进行预报。”

  “科学的发展为预报员提供了这样的途径,使得预报员能够掌握更多的台风运动或者是强度变化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对预测起到非常好的作用。”端义宏说。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编辑: 徐夏莉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