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房产频道_2013 > 房产新闻
房价回落有利市场消化库存 未来会继续向下调整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09-22 09:12:08

  调整格局已形成稳中有降是趋势

  房价回落有利市场消化库存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房价回落态势明显。市场人士普遍认为楼市调整格局已经形成。近来多地根据市场变化取消了楼市“限购令”,对此,专家指出,取消限购意味着市场机制的恢复,楼市库存有望进一步消化。

  8月楼市价格整体疲软

  房地产市场今年以来一改以往“高歌猛进”的发展势头,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2014年8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报告显示:绝大部分城市房价环比出现下降,其中部分城市降幅有所收窄,大部分城市房价与去年同期相比仍有小幅上涨;在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下降的67个城市中,25个城市降幅比上月收窄,比7月份增加了22个;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下降的68个城市中,21个城市降幅比上月收窄,比7月份增加了13个。

  分析人士指出,住房价格下跌城市个数在增加,整体跌幅也在扩大。如果说二季度是楼市局部性调整的话,三季度就是全面性调整,8月份楼市价格走势依然疲软,呈现出“量涨价跌”的势头,调整趋势明显。

  “从供给面来看,最近一段时间投资增速明显放缓,但保障性住房建设较快,房屋供给结构出现了积极变化;从需求面来看,投资、投机性需求明显萎缩,自住、改善等刚性需求观注度增加。最为重要的是,无论是消费者、投资者还是开发商,市场各方对房价的预期都已经有所改变,这些都是当前楼市疲软态势形成的内在原因。”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丛屹对本报记者表示。

  取消限购恢复市场机能

  近几个月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已实施3年多的楼市“限购令”正在多地以各种形式退出历史舞台。统计表明,目前全国46个限购城市中,仅剩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珠海、三亚7个城市尚未取消限购。

  “不难发现,限购政策本身是针对房地产市场需求过旺设置的。在特殊时期,这种‘一刀切’的做法难免误伤刚需,但该政策的本意还是要控制投机性需求。现在,楼市双向调整明显,拿开“限购令”这只干预之手成为大势所趋,也是市场机能恢复的一个必然结果。”房地产专家、原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对本报记者直言。

  丛屹认为,取消限购不仅是市场机能恢复的结果,而且是市场机能进一步完善的前提。“房屋通常具有居住和投资双重功能属性,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问题恰恰是这两大功能错位造成的,即投资需求挤压了居住需求。限购则是对投资需求的直接抑制,意在保护自住需求,这类政策注定是临时性的。当市场随着供给面的改善回归理性,限购政策也就无疾而终了。一方面,限购取消,全面干预减少;另一方面,地产业也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努力迎合不同人的实际需求,这样就为市场机制发挥更大作用营造了良好环境。”丛屹说。

  未来仍会继续向下调整

  限购政策取消,价格持续疲软的中国楼市将何去何从?浙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院长虞晓芬认为,解除限购有利于恢复市场信心,也有利于激发市场的成交量,从而避免楼市硬着陆。但随着房地产市场日趋成熟,一个漫长、持续的调整格局将不会因限购政策的取消而改变。

  专家指出,长期来看,“稳中有降”仍将是大势所趋。“投资者、投机者已经意识到炒房的风险;开发商意识到了房地产不再是暴利行业,只有满足消费者居住需求才能生存;银行等金融机构也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结构的调整,将资金的便利之门敞向新兴产业。因此,无论限购是否取消,房价暴涨暴跌的时代都已成为过去。虽然不同区域楼市会有一定程度的分化,但整体房价逐渐回稳是大概率事件。”丛屹表示。

  市场人士普遍认为,未来房价的下行将引来真正的消费型购买者进入,从而有力地消化房地产市场的库存,房价也将进一步回归理性。

  “没有一个住房投机者敢冒接楼市泡沫最后一棒的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说,地方政府松绑限购,看上去是想救楼市,实际上会使更多的投资者远离这个市场,从而加速楼市向下调整。这将使住房市场的性质发生根本转变,也使得住房消费者进入市场的机会逐渐显现。”易宪容分析。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 编辑: 姜玲菲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