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教育频道  >  教育新闻
大学要以主动姿态融入城市发展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2014-09-22 09:11:35

  区域经济发展得好,大学就有了强大的物质支撑;大学发展了,反过来又能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向前发展。因此,大学要适应区域发展,服务区域发展,推动区域发展,依靠区域发展,在与区域的良性互动中打造核心竞争力,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在由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的历史进程中,大学与城市共生发展的趋势日渐明显。在现代社会,大学与城市、区域已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区域经济发展得好,大学就有了强大的物质支撑;大学发展了,反过来又能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向前发展。因此,大学要适应区域发展,服务区域发展,推动区域发展,依靠区域发展,在与区域的良性互动中打造核心竞争力,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改革开放30多年尤其是近5年来,华南理工大学不断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大胆突破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办学体制,打破学校与社会的隔离状态,主动融入并引领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在服务区域发展的同时促进了自身办学水平的快速提高,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大学与地方共生发展的经典范例。

  历史——部省共建、联合办学

  走出学校发展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的新路子

  20世纪80年代,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华南理工大学,最早经受了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带来的阵痛。面对社会的转型发展,学校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办学困境:经费短缺、人才外流、部分专业招生与分配出现困难,等等。针对新形势,能不能改革沿袭了几十年的体制与模式走出适应社会需要的新路?

  1993年2月,学校实现了办学体制的重大突破。教育部与广东省签署协议,在学校隶属关系不变的情况下,双方共同建设华南理工大学,在全国首开部省共建的先河。大胆的改革,让过去学校和地方之间条块分割办学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变。实施共建后,广东省将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纳入本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并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学校则提出“服务面向重心下移,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上升”的口号,将服务面向直接定位为“立足华南,面向全国,通过为地方服务体现为全国服务”。乘共建之东风,积极与广东省有关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共建和联合办学打破了学校与社会相互隔绝的状态,架起了学校与社会联系的桥梁。中央部委、地方、企业、学校的办学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不仅为学校注入了勃勃生机,也盘活了整个广东高教的发展,从而“找到了改变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办大学的方法”。

  现在——全方位融合、共同发展

  学校以更加主动姿态融入城市与区域发展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近年来,面对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广东战略的实施,以及广东加快步入科学发展轨道的新形势,学校提出“融入发展促发展”的办学战略,更加直接地面向广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加强集成化、针对性强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着力为广东发展现代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方面,围绕广东经济建设需求,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培养创新人才。例如,在全国率先设立集成电路与集成系统、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知识产权等专业以满足广东电子制造业、光电信息产业和知识产权大省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同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强化产学研合作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化教育机制,通过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和“专业+企业+项目”的嵌入式合作教育新模式,引入区域创新资源和产业资源,共建了336个校外学生实习基地和22个校企高端联合实验室,开发了近百门工程模块课程,组建了30个创新班,校企合作制订培养计划、开展工程实践训练和大学生竞赛,实行“双导师制”,支持学生参与企业科研项目,等等。形成了贯通式培养、订单式培养、中外联合培养、嵌入式培养、卓越工程师培养等多种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例如,2009年学校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联合创办创新班,学生在校完成公共课和基础课后就进入研究院,在研究过程中完成专业课和毕业论文。整个培养过程由学校和研究院共同承担。近5年来,创新班学生已有54人次在《Science》(《科学》)和《Nature》(《自然》)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4篇,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掌握广东产业关键技术并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研究型工程师及集专业技术、市场经验和管理才能于一身的科技型企业家。近3年近1/4的本科毕业生就业于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据不完全统计,珠江三角洲地区60%以上的企业厂长、经理和技术骨干来自于本校毕业生。

  另一方面,学校拥有1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机构,80多个部省级以上科研机构。学校充分利用这些国家和区域自主创新的支撑平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学研究和产学研结合,通过学科、科技、人才、平台、项目联动,瞄准国家和广东省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重大需求,特别是各支柱产业的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把学校的智力优势、技术优势与社会资源优势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支撑区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2006年以来,学校先后建设了广州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在广东省各地级市建立了13个地方工业技术研究院或技术服务中心。参与了19个产学研结合示范市(区、镇)、45个产学研结合基地的建设,牵头或与广东龙头企业共同组建了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再生金属综合利用、机械装备等27个产学研创新联盟,联合省内近300家企业共同承担了产学研结合项目550多项。同时选派了450名优秀的中青年教师作为企业特派员、2000多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和硕士生担任科技特派员助理,参与广东省创新型科技企业的建设。

  “全方位融合”战略的实施,促使学校在服务区域发展的过程中,汇聚了大量办学资源,产出大批科研成果,全面提升了创新能力和办学水平。2014年上海交大“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学校位于301-400名区间,工科更是居于全球前50名。

  未来——协同创新、携手前行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开创美好明天

  面向未来,华南理工大学以实施“2011计划”、推进协同创新为契机,实施办学综合改革,在助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历史进程中实现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

  一方面,整合集成创新资源,全面提升学校创新能力。以国家重点学科为龙头,以顶尖人才、创新平台为依托,以国家和省市重大项目为抓手,组建有机发光显示、生物医用材料与器件、广东高端制造装备等10个以上的国家和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以这些协同创新中心为支撑,融合科研院所和企业创新资源,加速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与行业技术创新的交叉集成,构建从基础研究到共性技术研究,再到成果转化的完整的知识创新链,使之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源头。

  另一方面,着力构建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力资源体系。制定优惠的知识产权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和在校学生携科技成果在相关孵化平台创业,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内合理流动。尝试实行基于项目聘任的人事管理制度。优化人才引进和成长环境,构建面向全球的顶尖创新人才聚集和培养高地,按照国际接轨的运行机制,引进、培养、使用全球高端人才,促进科技创新和高端产业落地。在助力广州和珠三角地区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过程中,促进学校与华南区域发展融为一体,合力共赢。 (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禹天建绘 王迎军 编辑:刘彩娟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顾问:浙江诚源律师事务所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企业资讯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