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策划味道浓厚的新闻报道,在博得了网民关注的同时,却成为模糊信息的扩散器和网络浮躁的推动器。这种策划新闻表面上看占据了道德制高点,但由其人为制造出的矛盾,让不同群体之间的宽容越来越少、误解越来越多,不利于形成积极健康的舆论生态。
16日下午,92岁高龄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吴良镛院士在人民大会堂向6000余名新入学研究生作题为《志存高远,身体力行》的主题报告。有网络媒体报道称,就在吴老站着作报告的35分钟内,后排听报告的研究生一片片“倒下”,趴在桌上睡去。“九旬院士作报告,学生睡倒一片”的新闻在网上迅速传播并发酵,引发热议。
“学生睡倒一片”的新闻见诸网络后,迅速激起众多网民的不平甚至是愤怒,一时恶评如潮:学生素质低下、不懂尊师;不修身,何以修学业等等。甚至还有这样极端的评价,“对师道缺乏起码尊重的研究生,很难想象他们能敬畏人类的良知,招这样的研究生有意义吗?”激动的不止网民,在一番“以小见大”的讨论过后,有网络媒体对事件给出这样的定性:“院士站着讲,佩服!研究生趴着睡,可耻!”
一则事实存疑的新闻报道,何以引出网上众多上纲上线的批判?一边是九旬老人站立35分钟,一边是青年学子呼呼大睡……报道中出现的由年龄差别、行为差别而产生的强烈矛盾冲突,无疑发挥了火上浇油的重要作用。
具体分析有关新闻事实,“学生睡倒”的新闻报道有图有真相,乍一看确凿无误。但是,学生睡觉和院士演讲,两件事是否同时发生,从图片中无从得知。退一步讲,即使演讲时有人睡着,具体人数在文章中没有准确统计,因此也难以说明问题。“学生睡倒一片”的报道,没有提及许多同学一边听讲一边做笔记的细节,没有深入探究一些同学犯困的原因——报告会3点开始,而同学们中午12点就在路上。新闻报道中更是过滤了一些关键事实,“吴老上台讲话时,掌声一直不停,甚至有几次不小心打断演讲。”从目前可知的信息分析,所谓“九旬院士作报告,学生睡倒一片”的报道,大致可以定性为“策划新闻”,而所谓“策划新闻”,说得直接些就是人为制造新闻。
从某种意义上看,“学生睡倒一片”这则策划新闻是“成功”的。它从一个普通的会议中挖掘出一个“不敬”的细节,同时忽略全体学生对吴老表达敬意的部分,由此制造出强烈的对立效果。这种操作,“成功”地制造出一起看似颇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并引起新闻界和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这则新闻“成功”地找到了网络世界的“尖叫点”,让众多网民受众产生了“点击冲动”。这种截取局部、脱离事件全貌的新闻报道,也引发了偏激的情绪。一些舆论将学生睡觉的问题上升到“尊师重道”、“治学态度”的高度,过度解读之后,充满语言暴力的各类恶评也扑面而来。这种舆论氛围,无疑会让参会的6000余名新入学的青年学子感到巨大的心理压力,并生出许多困惑和委屈。
人们经常感叹网络浮躁,而媒体应牢记社会责任,做新闻舆论的净化器和网络的稳定器。一些策划味道浓厚的新闻报道,在博得了网民关注的同时,却成为模糊信息的扩散器和网络浮躁的推动器。这种策划新闻表面上看占据了道德制高点,但由其人为制造出的矛盾,让不同群体之间的宽容越来越少、误解越来越多,不利于形成积极健康的舆论生态,不利于构建社会和谐。
策划新闻误人误事,此风断不可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