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木清风,枕河人家。9月16日上午,在衢江区全旺镇楼山后村文化礼堂,十余幅笔力遒劲的书法作品静静挂在墙上,接受着村民们目光的瞻仰。作为被省书协选定的“浙江书法村”和“省书法家协会千名书家作品进文化礼堂示范村”,楼山后村在文化礼堂中专门设置了书法活动场所,并组建了一支书法爱好者队伍,经常性地开展书法活动。
“不止是本村,外面的书法爱好者也经常来这里,如今的村子真是越来越热闹了。”67岁的村民吕新惠告诉记者,中秋节,村中的文化礼堂舞起了暌违十多年“全旺板龙”,那一夜火树银花,如昼的灯光照亮了村中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古樟和供奉着明孝贞纯皇后塑像的“娘娘厅”,十里八乡赶来看龙灯的人潮,唤醒了村庄沉睡已久的记忆。
伴着金秋的清风,衢江区文化礼堂建设也迎来了收获的季节——目前,衢江区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55家。自2013年省委提出文化礼堂建设工作以来,衢江区围绕打造“文化地标,精神家园”这一目标,将文化礼堂作为文化惠民接地气的重要载体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将其列入区政府十大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
秉持着“一村一品、一堂一色”的规划原则,衢江区始终将文化礼堂建设与特色文化村落保护、开发相结合,一张承载着乡村记忆、极具文化特色的衢江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图景已然成形——茶坪的流水与烟雨,织就生态田园生活图景;王车塘的家族传统与孝文化,共同成就了诗礼传家的典范;灰坪乡白塔新村千里岗的红色记忆,与共和国的脉搏共振;廿里镇六二村杨继洲的中医针灸文化,曾激起一个时代的波澜;举村乡洋坑村非遗馆,让更多的人了解被湮没的乡村历史……那些沿着衢江洒落在乡野阡陌间的一座座文化礼堂,无疑成为一簇簇微光,点亮了乡村一度黯淡的面孔,也让人们认识了一条植根于三衢大地的乡土精神脉络,促进“身有所栖”向“心有所寄”华丽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