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帅的《闯入者》刚参加完威尼斯电影节就直奔多伦多。
中国电影“走出去”日趋活跃,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亮相越来越多。风光、喧嚣的背后,更有落寞和困惑:比如某位明星根本没有出演电影作品,为何也那么高调地走着红毯?王小帅(微博)的《闯入者》为何刚参加完威尼斯电影节就直奔多伦多?作为歌手的张靓颖为何能出任多伦多电影节的评委?继续为您解密国际电影节——什么样的影片能入选电影节?
第39届多伦多电影节正在举行。从9月4日至14日的十天时间内,在多伦多展映的片子有393部(包括短片)。这些电影是从5671部报名电影中选出来的,14:1的高门槛,可见竞争之激烈。更何况相对于威尼斯、戛纳、柏林这三大国际电影节,多伦多电影节的入选标准还算是比较宽泛的。
既然几千部电影会蜂拥而上,电影节又是如何选出自己心仪的作品的?坊间有传闻称入选国际电影节也要凭借关系,如果不是熟门熟路,入选会非常困难,而记者就这个看似“小道消息”的说法采访某著名电影人时,他认为这种说法有点偏颇,入选渠道确实有“熟人”好办事,但关系网对非竞赛单元有用,要突破主竞赛单元的关卡则全凭硬功夫。
熟人有30%的助力
目前,各大国际电影节的选片委员会为了更好地了解各个国家的电影、扩大信息渠道,会派驻选片人到各国,把当地电影、导演、演员的动态和最新状况汇报给选片委员会,以提高判别力。
业内人士透露:“在这样的情况下,会有一些电影人主动结交这些选片人,由此让自己进入电影节的第一道门槛。”除了“选片熟人”,业内传说参加电影节还有“熟门熟路”的捷径,比如,若华语影片有电影节所在国的资助,或者跟电影节主席的关系不错,那么,就能够找到一条捷径。
对此,曾制作了《观音山》 (影评) 、《后会无期》等影片的著名制片人方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解读道:“如果一部中国影片有法方投资,那么他们可能会直接把影片送到戛纳。法国片方向戛纳提供该部影片的工作录像,选片人可能基于‘很喜欢’这么轻松的感受,便使得该影片入选,甚至可以不看混录的成片。”这样看来,显然有“国际熟人”会比没有强。
而“熟人”究竟能够对参赛帮多大忙?方励告诉记者,熟人的作用大概有30%的助力,比如会提供一些不犯错误的帮助。他说:“熟人可以及时地提醒你什么时候该报名,并且督促工作进度。此外,很多中国电影都很优秀,却不会包装自己,所以在申报材料上,熟人可以提供一些建议。”
“关系”无法突破主竞赛单元
导演贾樟柯可以算是国际电影节的常客了。对于入选电影节是否需要靠关系的问题,贾樟柯表示否定。他透露自己当年的第一部作品《小武》参加柏林电影节时,就是把录像带寄往柏林电影节的青年论坛单元而已,“我们也不懂这其中的程序,就像是文学青年投稿一样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做的,当时也不知道能不能被选片人看到。但是很幸运的是,片子被论坛的主席看到,并选到他的节目中。”自从走上了国际电影节舞台,贾樟柯也算是“认了门”,从第二部作品《站台》开始,他便不再是孤立迷茫的封闭状态,而是有了认可与扶助。
温哥华电影节选片人谢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否认“关系”一说。他表示,自己确实与几位中国电影人很熟悉,但电影节挑选的是优秀的作品,最终凭借的是质量。最近几年中国电影入围柏林、戛纳、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片目少得可怜,这与中国电影整体实力不足有关,可见“关系”并不能解决问题。
多伦多亚洲影展的负责人爱丽丝也直言不讳,她对记者说:“中国电影这几年特色不足,水准也提不上去,很多作品都很平庸。中国卓有成就的第五代导演似乎不再好好讲故事了,作品的主导价值观混乱。一些新导演拍摄的作品又非常刻意地讨好外国观众,难以形成中国文化的穿透力。”而这些,显然是“熟人”也爱莫能助的。
曾将中国电影《钢的琴》推荐到东京电影节的选片人美琪·李表示,自己绝对不走熟人路,而是专门挑选去不认识的导演或者制片那里看片,由此发掘更多的新电影、新影人。
不过,业内人士表示,“圈子”确实对于主竞赛单元不起作用,但是对于展映单元却是一条捷径。
主竞赛单元要过五关斩六将
其实,选片人的选片是采集过程,最终能否挤入竞赛单元还要过五关斩六将。首先,选片人为了挑出好电影,要看大量的影片,一年能够达到七八百部之多,然后从中选择出质量上乘者上报到选片委员会。委员会要把片子从头到尾看一遍,主要根据影片的情节、内容作出判断,同时在观看过程中发现任何有疑点的地方;随后,选片委员会还要考察影片的影响力,以及导演、演员、艺术水准等综合因素,权衡影片是否符合电影节的特色和主旨,并在不同题材、不同国家、不同导演以及大师和新人的作品间反复思量,才确定最终的入选名单。
而选片人的工作也并非那么天马行空,其业绩也是有考核的:现在越来越多的电影节组委会开始尝试奖励机制,选片人推荐的电影,如果获奖,选片人会受到奖励;如果经过评估,选片人的业绩不合格,则会有解聘的风险。
中国电影习惯外围赛缺乏“种子选手”
虽然影片入选国际电影节不免有一番厮杀,但是,细心的中国观众会发现,中国电影似乎也正在各大电影节之间“来去自如”。比如,刚刚在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铩羽而归的王小帅导演的《闯入者》,又“闯入”了目前的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特别展映单元”;威尼斯电影节闭幕影片《黄金时代》也参展了多伦多的“大师单元”。看上去,国际电影节没那么“高冷”,中国电影也没有那么“被动”。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各国电影的“厮杀”主要是为了获取入围主竞赛单元的资格,而入选非竞赛单元的展映影片则相对容易许多。而且,多伦多电影节更是个“例外”,这个电影节并不以评奖为主,也未设置评审团,早期的多伦多电影节以放映其他电影节参展电影为特色,所以并不在意“二轮放映”。
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和中国电影市场的崛起,目前华语电影参展国际电影节已经越来越容易。但是,这种外围参与大多是出于海外卖片和发行考虑,有时候甚至是为了配合国内的上映而壮大声势。如此,对商业有利,于艺术的钻研显然不够。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电影目前手持的多是国际电影节的“外卡”,而非种子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