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很可爱的老头”
在学生陈文看来,潘懋元充满亲切和睿智的人格魅力,是个“很可爱的老头”。而学生别敦荣说,正是潘懋元的一封信,让他与厦大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年我与潘先生素不相识,就写了封信跟他说我想读厦大。”没想到大年三十,潘先生特地回了封信,言辞诚恳地欢迎他报考厦大。别敦荣说,这封大年三十传来的关切,让他当下就决定一定要考上厦大,成为潘先生的学生。
就在前几日,潘懋元成了今年最老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94周岁的潘懋元,已经当了79年的老师了。直到现在,他还亲自给20多位博士生上课。
有人将潘懋元誉为高教界的一代宗师。他数十年如一日,躬耕教学科研第一线,探索中国式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研究生培养经验,为国内外高教界所重视,影响辐射海内外,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他是领跑的人
●创建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
●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的理论基础
2002年,正值82岁的潘懋元进了趟西藏,登上海拔5020米的西藏米拉山,他下了车,抽了一根烟。全程都没有吸氧,除了没睡好,他并没感觉到太多不适。
实际上,如果联想到潘懋元此前的种种壮举,他高龄入藏的举动其实并不难理解,在他的人生里,这不过只是又一座可以攀登的高山。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新中国刚刚成立,我国的高等教育得到迅速发展,要求一套完整的理论来支撑。但那时,我国原有的教育科学仅仅把普通教育作为研究对象,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要求。当时潘懋元刚过而立之年,在厦门大学讲授教育学并负责教务行政工作。他敏锐地认识到,忽视高等教育的特点、硬把普通教育理论搬到高等教育中是行不通的,必须建立有别于普通教育学的高等教育理论。
于是,潘懋元选择了“另立”山头,对高等教育进行专门研究。潘懋元和教育学教研室的几位教师将普通教育学的框架移植到高等教育中,在课程与教学理论等章节改变了研究对象,从而开辟了历史先河:“高等教育学”第一次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搬上了我国高校课堂。不过,一系列政治运动,却使得高等教育学科中途“难产”。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潘懋元已近花甲之年,伴随着改革开放,他又一次能够心无旁骛地继续对高等教育的研究。在他的学生别敦荣看来,潘先生像是一个“领跑者”,把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学作为他毕生的事业来做。“他带着建设高等教育学的使命感,每个重要的时期都是他在领跑。如果我们现在回头看看,就会发现当时他研究的主题都代表着全国高等教育学最新的课题。”别敦荣说。
为了建立独立的“高等教育”学科,他奔波于各高校之间,做了近百场专题报告。直到1978年5月,我国第一个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的专门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正式成立。198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高等教育学正式列为二级学科。
在潘懋元看来,“一潭死水不会有问题,但只要发展,就一定会有问题出现。也因此,对高等教育的批评是好事,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的思想跟不上这个时代。”
也因此,他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多个“第一”:包括创建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他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是中国第一部公开出版的高等教育学专著,成为这一新学科的理论基础,潘懋元还是我国第一位高等教育学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