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汽车频道 > 汽车新闻
车内空气污染危害大 几招帮您去除污染源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09-10 10:59:36

  许多消费者反映,新车特别是做过车内装饰的新车都有一股“异味”。殊不知这股“异味”就是专家常说的车内空气污染。许多人认为“新车一般都有气味,过一段时间就好了”。事实上,正是许多消费者这种认识上的不到位,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埋下了隐患!

  为此,我们提醒广大消费者应从细节做起,将异味消灭在萌芽阶段。新车平时应注意防止暴晒,因为高温会促进车内有机污染物的挥发。要定期进行空调等的清洗,避免污染物的积累。在空气较好的路段尽量保持通风等。另外,使用专业的车用空气净化器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通风法——自然

  自买来新车,都会把车门打开,清除车内异味,平时也要多打开窗户、车门,尽可能做到车内外空气交换,以便尽早让车内有害气体挥发释放干净。在车内吸烟时候,也一定要把车窗或者天窗打开,放走烟味。

  如果风道内留有细菌有可能带来异味,使用空调风道清洗剂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清除风道内的细菌。清洗时,只要将车停在空气环境良好的地点后打开外循环开关,将空调开至自然换气挡,然后将清洗剂对准送风口均匀喷入风道,过几分钟后开窗开空调彻底通风。这种清理方法适用于短时间污染的风道,对于送风道长时间未清洗的车辆效果不大。

  竹炭法——很科学

  竹炭可吸附车内的甲醛等散发的异味,而且能与这些异味“长期作战”,效果较佳。车主可以买一些竹炭,用干净、透气性好的纱布包好,然后放到后备箱或后排座位的角落里。当然,现在不少竹炭专卖店都有现成的车用除味竹炭,价格也不贵。这个法子很可行。

  水果法——香甜

  橘子、柚子、苹果、柠檬、菠萝,这些味道比较浓,很怡人,可以把几种水果放在一个篮子里,摆放在车内,也可以单独使用,特别是可以把它切开了,让水果的香气充分发挥出来,异味也就会在无形中消失。也要注意一段时间后,水果水分增发掉后,要把水果扔掉,还可以换一些新的。这个方法挺好,还很便宜。

  净化机——有点贵

  如果你肯花钱,买个空气净化机,啥都解决了。100元到1000元,或许是越贵越好用。

  PB除味系统——高科技

  这个系统采用的是世界卫生组织推广的最新环保型广谱高效杀菌消毒剂对汽车空调管道及车内进行彻底杀菌消毒,从而根除异味根源。

  异味法——也可行

  用醋和洋葱。打一小桶清水,再加一些醋,放在车里,多试几次,异味就逐渐消失了。原因就是:水可以吸附甲醛,醋可以起到稳定甲醛的作用。同样,切几片洋葱,放在水盆里,搅动一下,也放在车里。

  香水法——浪漫

  如果车内味道不是很严重的时候,可用一点香水,就是摆放一瓶,也有浪漫的感觉,比如兰蔻的奇迹、安娜苏的巴黎恋人、addidas的果韵,它们都有同一个特征就是水果香,甜甜的。

  车内污染从何而来

  车内空气污染的成因,主要有汽车零部件和车内装饰材料中所含有害物质的释放、车外污染物进入车内以及汽车自身排放的污染物进入车内环境等。

  一、汽车零部件和车内装饰材料中所含有害物质的释放,包括汽车使用的塑料和橡胶部件、织物、油漆涂料、保温材料、粘合剂等材料中含有的有机溶剂、助剂、添加剂等挥发性成分,在汽车使用过程中释放到车内环境,造成车内空气污染。污染物主要有苯、甲苯、甲醛、碳氢化合物、卤代烃等,车内材料释放的物质还是车内难闻异味的主要来源。据调查,20世纪90年代时,我国汽车平均塑料用量只有14—28公斤/辆,而同期发达国家为100—130公斤/辆,此后随着材料技术的进步以及为满足降低车重的要求,汽车塑料用量不断增加。目前塑料用量已接近80公斤/辆,粘合剂的用量也达到5—27公斤/辆。

  二、车外的污染物进入车内,如果密封不严,外界环境的污染物将进入车内环境,造成车内空气污染。污染物主要有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

  三、汽车自身排放的污染物进入车内环境,包括通过排气管、曲轴箱、燃油蒸发等途径排放的污染物,或汽车空调长期使用后风道内积累的污物对车内空气造成污染。污染物主要有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微生物、苯、烯烃、芳香烃等。

来源: 车神榜 作者: 编辑: 刘彩娟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