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教师节,中国教师第30次过这个属于自己的节日。
所有节日都是一种文化符号,都在体现一种生活方式。教师节当然也不例外。教师节到底包含着怎样的内涵,这一天到底如何才能过得有价值意义,最终取决于每个教师的认知和行动。
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过。没有理性认知的教师节,同样也过得不好,没有意义。那么,教师到底应该如何过节?
表面来看,教师如何过节,有来自国家层面的宏大叙事,有教育部门具体的规范流程,还有社会的公共诉求,以及学生家长的参与互动。但是,每个教师如何从这一切因素中提炼出职业价值,寻找到属于自己个体的过节方式,才是至关重要的。
我的建议是,在教师节这样的时间节点,每个教师在经历一天的热闹之后,都应该懂得沉静下心,去理性盘点认真分析一下自己的职业人生,来厘清教师的职业价值,然后来固化自己关于教育的职业信仰。
媒体曾经报道称,有太多教师平时过着“挣扎的人生”。诸如待遇差、福利低,工作极度辛苦,要承担无限责任,这些都是老话题,不想重复。而且,教师的委屈还有很多,比如,有时还可能因为充当教育体制积弊与教育权力失范的替罪羊了,去承受太多不理性批评。
当然,教育园地里也的确有“一只老鼠坏一锅汤”现象。前两天,扬州一名幼儿园教师就在微博上展示“大闸蟹”礼盒,还配有“学生家长送的,不要说我肤浅,我更喜欢人民币”的文字,这种现象当然会对教师产生很大的污名效应。不过,面对再多的喧嚣和误解,每个教师也都应该懂得自己应该如何存在。
我认为,教师应该在政府、学校、社会、家长、学生等对这份职业的种种诉求中来找到最大公约数,并将之与自己的价值信仰进行深度融合,进而驱动自己的职业人生。
比如,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作为教师,如何将这个看似宏大主题融入自己的日常行为中来使之真正接地气吗?同样,所有的节日都不能只是一群人的狂欢,在走出单位组织化、仪式化的庆祝活动之后,在面对家长和学生无数的祝福之后,教师又如何平衡各种情感诉求,来形成新的动力,更加从容自信地去“传道、授业、解惑”呢?
教师过节,说到底也就是通过这个节日符号,来真正增加教师节在礼仪性、象征性、情感性、伦理性的综合力,来对教师的价值进行更为深刻的记忆,并为之注入新的时代元素,最终使得自己的职业行为既获得外部的普遍认同,又能有着内心的职业信仰。这一节,都需要教师首先应该是个精神独立与思想自由的公民,对教师职业拥有个体最为清醒的认知和信仰。
也只有如此,面对种种不公与委屈,教师才会懂得去维护自身的尊严与权利,去热爱这份崇高的职业,从而告别“挣扎的人生”,做一个幸福又快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