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在此“新常态”下,如何适应,如何作为,成了浙商们关注的热门话题。
顺势而为适应新常态
“国际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经济增幅放缓、环境压力增加、资源约束增多……看到经济面临的种种困难,作为企业经营者曾经感到很迷惘。”西子联合控股集团董事长王水福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对经济发展大势作出‘新常态’等科学研判,让我们清醒认识到今后宏观经济实质上就是进入高效率、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而与之相伴随,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上升也成为常态,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利润增速也会放慢。”
对此,杭州市企业家协会的企业家们都有同感。杭州金鱼电器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秦吉强认为:“近年来,许多企业比较习惯快赚钱、赚快钱,但在新常态下很可能需要改变预期了。”
认识“新常态”,更要积极心态适应“新常态”。杭州巨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仇建平表示:“我们企业家要有担当精神,要‘顺势而为’,这不是说仅仅跟着政策风向,或者坐等刺激政策,也不是靠运气、靠关系,而是靠企业练好内功。”
星月集团总裁胡济荣说:“面对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国际经济的缓慢复苏和国内经济的增速换挡,唯一的出路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路子。”
提质增效转换新动力
步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会出现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浙商直面挑战。对此,企业家们提出了自己的应对策略——“创新驱动、提质增效”。
在新常态下,工业是浙江经济的主体。杭州汽轮动力集团董事长聂忠海说,现在政府提出工业经济引领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对工业企业来说,就是一种最大的鼓励和支持,为企业发展理清了思路。
“新常态下,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作为传统的木业行业也需要积极适应形势。”德华集团董事长丁鸿敏说,为了实现创新驱动,公司还积极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先后成立了兔宝宝院士专家工作站和企业研究院,并与加拿大艾伯达省科技创新研究院跨国联合,研发新产品,目前已经通过模式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资源创新等,实现健康、快速发展,进一步拉长产业链,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新常态是低端制造时代的结束、高端制造时代的开始,而实践告诉我们,不管什么产品,只要有品质,就一定有市场。”王水福说,提质就是要实现从“一般制造”、到“标准制造”、再到“高端制造”,重新建立起工业产品市场中的话语权,引领市场、创新市场,而不仅仅是适应市场、满足市场,从而促进企业效益增长。
“提质是为了持续的效益增长。”杭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蒋明十分认同王水福的观点。他说,对于工业企业而言,这种内功的重要表现就是以效益为前提的高品质制造。要想经济发展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必须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
对新常态下的发展路径问题,丝绸之路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凌兰芳还特别强调了培养高素质产业员工,激发员工创新精神的重要性。“产业提升实际上是劳动者素质提升。四换三名中的机器换人,是针对降本增效而言,目的要促进生产集约化、装备智能化、制造省力化。”凌兰芳说,“但是,单纯减员增效仍然是人海战术思维,让员工在感恩心和责任心的驱使下发挥技改才智,死命为企业创造多倍价值,才是企业管理第一要义。”
迎接挑战发现新机遇
新常态下,浙商们敏锐察觉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是最核心的变化,将带来许多机遇。
“新常态意味着要对过去经济高增长带来的产能过剩、发展不平衡、粗放型增长、收入分配差距大等进行修正。”胡济荣说,这将为企业带来许多机遇,包括收入分配平均化、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城乡结构变化等。星月集团瞄准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机遇,加快“两化”融合和“机器换人”,开辟了农机装备制造和数字化地毯织造设备制造两大领域,打破了国际巨头垄断。
“新常态时代有新的需求。”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宗年表示,企业要抓住机遇,基本路径就是市场拉动和技术推动,而技术归根到底还是为了推动市场开拓、挖掘潜在需求、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陈宗年举例说,杭州海康威视公司看准市场对安全、健康等的潜在需求,利用智能识别、云计算云存储和大数据等技术,开发了以视频为核心的“萤石”消费类系列产品和云服务,为开拓广阔的消费类市场打好了基础、做好了准备。今年上半年国内市场比去年同期增长40%多,上半年海外市场的增速超过了100%。
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将是新常态下对企业的刚性约束。丁鸿敏认为这对经营木业的德华集团是挑战、也是机遇。他说,公司已制定了绿色发展计划,一方面提升企业乃至全省装饰新材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以环保的科技木代替传统木材,另一方面推荐人工林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王挺革:强化创新有所作为
我理解浙江经济的新常态,正在从过去的要素驱动以及重视有效的投资驱动的同时,更加重视转向创新驱动,这不但遵循区域发展的规律,更符合浙江省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因为要素、投资驱动创造的GDP与创新驱动创造的GDP含金量是不一样的。其实,企业成长同样也有拐点时刻,只有通过在产品、产业、商业模式和制度等方面持续创新,才能进入下一个S曲线的上升点。所以面对新常态,主动应对,有所作为;我们不可能改变发展趋势和市场大环境,只有用心改变自己,创新思维,积极去顺应和应对,打造出新的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就浙江物产来说,我们将落实好省委省政府一系列转型升级组合拳,用创新适应新常态,加快从速度型向质量型推进,科学实施“一体两翼”战略,即集成服务为主体、金融和实业为两翼,突出抓创新抓提质增效,以创新引领转型。一方面,强化制度和管理创新,打造和深化以混合所有制为契机,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推进集团由经营型管控向资本型管控升级。另一方面,强化产业和商业模式创新,围绕打造供应链集成服务商,国际化资源配置,完善供应链体系,改造提升我们的大宗商品流通主业。
鲁冠球:转型升级要有耐心
我认为“新常态”不是一个新鲜事,世界市场在变,中国要融入世界就不可能特殊化,世界万物都在循环中,人与自然,既要融合,也要平衡。
过去一段时间,改革红利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经济增长速度很快;现在产业要转型升级,速度放缓是正常的,调整产业结构,一定要作出牺牲。我们在技术和创新方面都做得不够。
最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平常心”。粗放型的经济发展道路走不通了,转型升级,要有耐心,要坚持。没有效益的高速度是不能持久的,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也不行,一定要静下心来,社会资源只有这么一点,社会需求也只有这么一点,一定要生产有需求的商品。
面对新常态,如何达到新平衡?我经常在说一个“自行车理论”,自行车虽然只有两个轮子,却能骑着不倒,因为保持了力的平衡。但是汽车四个轮子有时也会翻车,为什么?因为它失去了力的平衡。世间的万事万物,所以能不停地发展前进,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保持了力的平衡。
今天的万向,传统制造和清洁能源就形成了很好的平衡力,传统制造几十年的积累,资金、技术、市场等等支持了清洁能源的投入,而清洁能源投入又对传统制造形成了有效的提升。
新常态下,我们千万不要消极悲观。中小企业自身要有积累,看清自己的角色定位,老老实实当配角,不要都想当老大。不是人人都可以当老大,但可以学先进“傍大款”“傍大款”的目的是未来我们自己成为更大的大款,关键是我们要善于“傍”,依靠但不依附,更不依赖,利用他们的丰富资源,把他们的长处最大限度地为己所用,把他们的力量凝聚起来,借力发力,然后合力前进。
马云:大数据里有乾坤
未来中国有最大的机会,比如国内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用数据,而不是工业化流程和IT管理驱动发展。
未来十年,大家在投资改造制造业过程中,一定是把制造业变得按需定制,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按需定制,一定是以数据来驱动制造业的提升。以前考核一条流水线,一分钟生产一千双鞋子还是一分钟生产一千五百双鞋子,今后考核的是这条流水线上,一分钟能不能生产一千双不同的鞋子;一个集装箱里面,以前考虑的是两块五毛钱一件T恤衫装满一万件,现在是在一个集装箱里面有一万件不同形式、不同款式、不同价格的T恤衫。这都需要掌握大量的数据,没有数据,基本上是寸步难行。
所谓转型、所谓升级,首先是我们对昨天的思想观念要进行转型,要进行升级。思想、组织进行升级以后,企业自然能实现转型。以前企业的能力是考虑谁资金雄厚,谁的电价便宜,谁有更多的石油。今后考虑的是谁有更多的数据,谁能最快地处理数据、最快地应对数据,最快地改变自己的生产商业模式,去适应消费者。我们觉得在这个方面,我们拥有了巨大的机会和巨大的挑战,机会在于无数传统企业在面临互联网电子商务挑战过程中有点惊慌,但巨大的机会,就是如果我们能够帮助他们,帮他们利用网络,帮他们用互联网的技术,那有可能最好。
宗庆后:逆水行舟持续前行
娃哈哈第一年仅10万元利润,第二年100多万元利润,第三年700多万元利润,开始几年无论利润、营业收入都是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增长,但到后面增长的比率就比较少,尽管我们还保持了较长时间的20%以上的增长比率,但现在肯定不行了。去年我们营业收入782亿元、利税139.33亿元、纳税61.67亿元,净利77.66亿元,今年若要我再增长20%就很难了。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18.92亿元,绝对额增长了58.42亿元,增长比率也仅16.21%,再下去我们的增长比率会越来越低,但增长的绝对额应该比创业初期几倍、十几倍增长比率的绝对值会更高,因为基数大了,增长的比率肯定会比较低了。
新常态,追求的应该是国家和地区的繁荣富强,是百姓生活得美满幸福。浙江的新常态,追求的就是让百姓生活得更富裕,让环境更美好。
实体经济是创造财富的经济,所以全社会要真正鼓励与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现在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利润低、风险加大,政府对此要给予鼓励和便利。当然,这时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坚守环境底线。企业不能像过去一样追求量的扩张,而要不断地创新,要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逆水行舟,要不断地发展才能长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