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显然,这又是一起医患纠纷事件,事件发生地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表示目前正在调查解决。事件的经过到底是怎样的?马瑞雪为什么要拒绝救助患儿?即便存在医患纠纷,医生有没有权利拒绝为患者提供服务呢?
事情的起因是,名叫张洁的母亲27日下午带着5岁大的女儿到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去看骨折,在没有挂号、且诊室里还有其他患儿在就诊的情况下,她情急之下急迫地要求医生先给自己的孩子看病。当时在诊室的医生郑一鸣请张洁出去先挂号,在劝说过程中发生肢体接触,张洁随即抓伤了医生的脸。事情过去几天了,张洁耿耿于怀的,是医生郑一鸣对她的态度。
张洁:其实当时他态度缓和一点,安抚我一下,对我说你的孩子可能是什么情况,那也是一句话。他当时就大声地把我往外撵,作为母亲,我只有这一个孩子,我很懵,我不知道孩子是什么情况,我当时求医生能不能先告诉我孩子是什么情况,他不肯,还推我,还碰到孩子,还推了我,我头也撞伤了。
郑一鸣医生经验伤是“多处软组织损伤”,当着赶来的警察的面,他要求患儿家长张洁支付验伤费用并当面道歉,但被张洁拒绝。
张洁:警方问我如果医生给你道歉,你愿意说抱歉吗?毕竟你把人家给挠伤了,我说肯定愿意。但是你作为一个男医生对女人动手,对吗?所以首先你要向我道歉,我才会对你说抱歉。
当晚,医院骨科主任马瑞雪越想越生气,微信里发布声明说:“医生需要在应有的尊敬下工作,我的科室将不再为张洁的孩子继续提供下一步治疗,直到此事得到合理、公正和满意的解决。”对于这一声明,张洁提出,当时马瑞雪主任都不在现场,怎么可以发这样的声明?马瑞雪说,她是在问了现场的医生、护士、患者,了解了真实的情况后才发的微信,所以并非患儿家长所说不了解情况。电话里,马瑞雪主任语调低沉,她告诉记者,她和被抓伤的医生母亲是一样的心情,非常心痛。
马瑞雪:他家不在这,他家在外地,是个非常老实的人。
马瑞雪主任透露,目前被抓伤的医生不出门诊,被调到病房继续上班。这几天,她看到了铺天盖地的各种评论,有支持她、为她叫好的,也有不堪入目的各种谩骂,一份声明就让她成为舆论的焦点是她始料未及。她说,早知如此,她一定不会发那份声明。
马瑞雪:我要知道,我绝对不会发布,当初的我只是认为当我们医生在工作条件当中不管伤的如何是难以理解的,作为一个患者,到了医院按照流程去做就好了,医生一定是救死扶伤,该给你做的事情一定不会不去做。
现行法律规定医师“不得拒绝治疗”仅限于“急危患者”和“突发事件”两种情形,既然如此,医院医生对患儿进行了必要的治疗后再发出拒绝继续治疗的声明似乎也无可厚非,但许多人依然无法接受,医生怎么可以对患者说不呢?医生,患者,各有各的委屈,各有各的理,在中国卫生法学会理事郑雪倩看来,医生这份声明的表达方式有待商榷。
郑雪倩:鉴于我们有纠纷的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看再产生什么问题,可能会有些说不清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认为他们作为有纠纷的一方,回避一下,患者这一方是可以选择在其他的儿科医院去看病,这样可能会对今后的纠纷解决有利,所以我想用这样的说法可能会更好一些,才有利于把医患关系的矛盾解决。
医患之间本不该是一对矛盾体,如今却大有一点就着的势头。就这一对医患而言,如果患者能够理解医生的忙碌,遵守医院秩序,如果医生当时理解家长在孩子受伤后的焦心,态度缓和一点,这场所谓的医患矛盾也许根本就不会发生。郑雪倩认为,医患之间有时就只差那一点理解。
郑雪倩:支持医生批评那位家长的朋友,其实可以想想如果是自己的至亲骨折,心里要多着急啊?那批评医生的朋友,也换位思考思考,如果是您自己上班,因为您的病人没按照程序走,还把您脸抓伤,要是自己能选,您还想给她继续服务吗?大家多换位思考,也许不少问题就不是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