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万立方米的淤泥从河道中清理出来后,要以每立方米176元的“路费”送到80公里外的舟山外海,再被倾倒入海,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可能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近日,记者跟随省“五水共治”第14督查组来到宁波市鄞州区,发现伴随着治理黑臭河工作的广泛开展,大量淤泥如何处置和消纳,已成为当前的一个巨大难题。截至目前,鄞州区河道清理共产生约30.3万立方米淤泥。
在鄞州区高教园区院士公园河,几名工人站在及膝的淤泥中,开着泥浆泵以强力水流冲开泥浆,并将其抽入不远处的储蓄池。院士公园河是鄞州区重点打造的10条主要景观河道之一,长2045米。鄞州区计划通过疏浚清淤和生态修复,把该河打造成示范精品河道,整治后实施水质养护,争取2015年水质达到IV类标准。工程投资1200万元,而处置淤泥的费用,就占总投资的七成。鄞州区“五水共治”办公室副主任戎惠棠向记者介绍,院士公园河的淤泥先要“坐汽车”到6公里外的中转码头,再“坐船”到80公里外的外海倾倒,经济压力和环境压力都很大。
“泥浆用专业车辆拉运,还要和水加工混合到一定比例,再运到外海处理,这个方法成本太高,许多乡镇是承受不起的,”戎惠棠说,“而且,受潮汐影响,多数泥浆会被再次冲回内河。”
有没有更低价高效的方法?据鄞州区环保局总工程师王丽萍介绍,目前采用最多的是集中堆放,即租用农保田等放置淤泥,让其自然干化。在鄞州,租用农保田的价格约为每年每亩2万元,淤泥自然干化需要数年,在周边土地越来越少的情况下,这个方法也不太理想。
部分淤泥被清理后,由于杂质相对较少,或被填入农田,或被拉到建筑工地回填,或运至砖瓦厂制砖,进行综合利用,但是,能够达到企业方和种植户对泥质要求的淤泥数量极少,因此这种方法无法进行大范围推广。有农户就表示,泥浆颗粒太细,没有气孔,会造成土壤板结,得靠人工不停翻地,“不爱用,太麻烦。”
如何在节约土地资源、减少处理成本、防止二次污染的前提下解决淤泥出路问题?王丽萍表示,当地在与其他地区交流经验时,发现这是当前“五水共治”中各地普遍面临的难题。“我们希望上级业务部门能够组建专业技术团队,研究制定淤泥消纳的技术方案,对各地进行指导。”王丽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