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教育频道 > 交流讨论
调查:中小学生的自杀率从小学六年级出现攀升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08-29 10:29:26

  辽宁一名新高一女生在军训期间自杀的消息,淹没在近来人们对学生军训的质疑中。“军训”的标签让人们忽略了问题的另一面:今年以来,见诸媒体的中学生自杀事件已超过三十例,其中半数以上确定为初中学生。

  这一数字似乎印证了《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的分析:中小学生的自杀率从小学六年级出现攀升迹象,最高的为初中。

  自杀——一个原本就沉重的话题,和孩子联系在一起更是让人难以承受,在蓓蕾初开的季节,他们为何放弃了生命?

  “孩子们体会不到生命中的美好和快乐”

  【他们为何轻生?】

  吴静(化名)是一所地级市教师培训学校的心理学教师,曾多次介入当地中小学出现自杀事件后的心理干预。在她看来,一个曾经自杀未遂的初一男生颇具代表性,“那个孩子是在教室里跳楼未遂,被几个同学抓住了。他轻生的直接原因看起来是希望老师给他调座位没有成功,他认为今后三年都要和一个很难接受的同学坐在一起,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在后来的沟通中,男生坦白,自己选择跳楼之前,曾在网上查过资料,甚至用相关的物理公式进行过计算——从教室跳下去,自己还能“存活三天,可以让他们都痛苦。”

  “他们是谁?”

  “我爸,我妈,我们老师。”

  吴静感叹:“全都是他最亲近的人。”深入了解情况之后,吴静发现,孩子的父母由于工作繁忙,很少和他沟通,一旦孩子出现问题,往往是简单直接的呵责了事。“很多选择自杀的孩子,表面上看似乎是因为某一次作业完不成,或者受了老师的批评,但实际上都有长期积累的原因,而且可能是多种原因叠加造成的压力。”

  她接触过一个有轻生念头的高二男生,“这个孩子把自己不愿意活着的原因归结为要升高三了,考试压力特别大。但他会说,他要在死以前,把以前欺负过他的人都杀掉。”详细了解之后,原来这些所谓“欺负过他的人”都来源于这个孩子的初中阶段,“考试的压力只是一个诱因。”

  为什么这些孩子会轻易地放弃自己宝贵的生命?

  “我觉得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孩子们体会不到生命中的美好和快乐。”吴静说,“从小学开始,作业压力、考试压力、升学压力让孩子和家长都长期处于一个非常紧张的状态。老师和家长的主要工作就是拿着剪刀‘修剪’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用能让对方感受到的方式来表达爱。

  吴静接触过的一个家长在替女儿写了18页生字后,抱怨“太难受了”,女儿回答:“知道难受你以后就少吵我。”

  “他们没有完全认识到生命是个单程道”

  “我还接触过一个很特殊的‘跳楼’案例,就像开玩笑一样。”吴静苦笑,“两个初中的孩子吵架,男生把女生的校服扔到楼下去了,女孩子说:你给我捡回来,要不然我就跳下去。这个男生不去捡,女孩子就问旁边的同学,我跳下去能摔死吗?他们教室在二楼,同学说‘摔不死’。这个女孩子就从窗户跳下去了,摔折了两个脚踝。”

  吴静觉得,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案例投射出的危险,是孩子会轻易把轻生当成一种手段。在家庭教育里,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忌讳谈“死”;而学校教育虽然有生命教育、心理健康的内容,但多是泛泛一谈。

  “很多孩子在这个年纪并不真正了解生命的可贵,没有完全认识到生命是个单程道,甚至会受一些文学、影视作品的影响,认为生命是可以有另一种形态存在或者继续的。”吴静说,“而且,成年人也做了坏榜样。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是急匆匆的,在路上抢车、在十字路口抢灯过马路,往深里说,都是对自己生命的漠视。”

  “事发后第八天,才请专业人士介入”

  另一个让吴静印象深刻的问题,是一些学校在事件发生后的应对不成熟。

  “有一个男生早上的时候在学校里跳楼,学校要保护现场,等公安机关勘察,当时正好是学生来上早自习的时候,一些孩子不得不从现场边上走过去,虽然有一定距离,但心理感受是非常强的。”而吴静最耿耿于怀的是,学校对孩子的遗体甚至没有遮盖,“后来有一个初一的女生就不敢去上学了。当时为什么不能给这个班级或者整个学校停半天课呢?没有人敢做这种决定。”

  “还有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在教室里心脏病突发去世。学校一开始没有在意,他的座位空着,班级里每天发牛奶,还是发到他桌上。一直到有不止一个孩子开始做梦梦到他,怕自己也会死,学校才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介入,当时已经是事发后的第八天,太晚了。其实这种状况,应该是第一时间就介入的。”据吴静观察,学校里的心理健康教师多是兼职,小学是大队辅导员,中学很多是政治老师。这些每天忙于本职工作的老师们,虽然也通过考试取得了相关证书,但普遍缺乏实践,而且真的找上门去跟老师咨询的孩子少之又少,“有的学校看起来很重视,甚至是团体参加考试,所有的班主任都拿到心理健康教师的证书,但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很多孩子是不会去跟自己的老师讲这些事情的。”

  学校更重视的通常是安全问题,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男生所在的学校,后来建新校舍时特意把教室的窗户升高,让学生难以攀爬:“这当然也是办法,但不是根本办法。”

  【为什么是初中?】

  精神断乳期,需要有情感的寄托

  宗春山(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

  初中阶段有三个特点,会导致初中生心理容易出现问题。

  第一就是这个阶段处于精神断乳期。初中生想独立,希望能够摆脱对父母情感上的依赖,想反抗父母或者其他成人对自己的约束。但是他们实际上情感还是不成熟、精神不独立的,所以他反抗父母之后,还是需要有情感的寄托。按照正常轨道,这种情感的载体会是同学、同龄的小伙伴或者偶像。

  但如果这个孩子正好社会交往能力比较弱,身边没有朋友,那他的情感就无处寄放,精神上无所依赖,这种情感上的波动也会带来身心的波动,这样的孩子就会出现自闭、抑郁或者自我评价低等情况。

  第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力还是很弱的,不会主动地寻求社会支持,不会主动向父母、同学或者一些社会机构求助。这也会让他们越发孤独无助。

  第三,现在的初中生面临的学业压力可能更甚于高中生。这些年高考已经不再那么严酷,多数高中生都能考上大学,只不过是学校水平高低区别。而中考的压力却在增大,是否能考上一个好的高中,可能会影响到是否能考入好的大学。于是初中生的压力骤增。而初中生在自我保护能力和觉察能力以及应急反应上都会弱于高中生。

  吴静:

  初中阶段其实是孩子对自己进行定位的一个关键期,在青春初期,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不明确,是生命最脆弱的极端。到了高中,分流基本完成,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阅历已经告诉他,自己的定位是什么。比如学习好的孩子要到更好的高校就读,学习差的孩子就混一个毕业证。

  比如我接触过的一个孩子,在初中的时候有轻生的念头,是因为被同学打了,觉得自己很弱,很没本事,不知道该怎么办;等他到了高中,就做了一个选择,跟一些“有势力”的“混社会”的同龄人做朋友,无论这种选择是否正确,他不会再像初中的时候那样纠结痛苦。

  家长忽视了对孩子亲社会能力的培养

  宗春山:我个人认为,这个结果其实不是应试教育造成的,最主要的还是主观原因,是因为一些个体的亲社会能力较差,这一点需要家长好好反思。

  亲社会能力,这是一个心理学或者社会学概念,简单地说一个亲社会能力强的人,人际关系肯定非常好。我们的家长在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过于功利,过于看重孩子的学习能力甚至是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孩子亲社会能力的培养。

  孩子的亲社会能力,不是天生的,它来自于早期的自我价值感,受孩子家长教育开放程度、是否鼓励孩子参与社会活动等方面的影响。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能力,其实应该从婴儿就开始。那种把孩子甩给老人的方式是最不可取的。父母要经常和孩子对视、交流,其次才是带着孩子走出去接触人和自然。可以说,如果孩子的父母是自闭的,不与孩子交流,那么孩子的亲社会能力不可能太强。

  孩子的亲社会能力如果有缺失,就会出现自卑、自我评价低、缺少自我价值感等心理问题,严重的会出现社交恐惧。这类孩子心理崩溃、选择自杀的可能性要比一般孩子大得多。

  其实鼓励孩子多交往,多接触自然,对学习也是有帮助的。比如说写作文,写作文需要有情感,需要有生活,而情感是需要积累的,不能凭空想象。

来源: 北京晚报 作者: 编辑: 姜玲菲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