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学在入学服务中仍然沿袭了中学阶段的“叮咛”,那在减少新生出错上肯定能收到效果,但在激发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的独立生活、自主学习方面,就有点浪费机会了。
离开学的日子越来越近,在媒体年年报道新生入学惊动全家“保驾护航”,要求让大学生独立自主地办理入学登记注册、生活安顿等事务的背景下,大学纷纷采取对策,努力通过服务新生,让家长放心,来破解新生入学时家长多于学生的尴尬。
比如,西安交通大学为迎接新生报到,新近推出一项时尚而贴心的信息服务,这套被称为“步步入学”的系统堪称无微不至:新生尚在家中,就推送“报到注意事项提醒”;新生抵达火车站或机场后,推送“到校交通方式提醒”;新生进入学校后,推送“报到地点与报到流程提醒”;对于随后的在校生活,推送“个性化学习提醒、生活信息”等。所有这些服务只要求新生在收到录取通知书后,上网预注册,获得终生唯一的网络身份标识后,就可以享受丰富的网络资源。
大学能为新生想得如此周到,既让新生方便,自然也能让家长放心,大学服务学生和家长的意识和水平能提高这么快,令人鼓舞。像西安交大这样以理工科见长的高校在信息技术运用上做得更到位也不是不能想象的。但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的角度来看,恐怕光有信息提供还是不够的,因为仅就入学报到而论,今日较之过去几十年未见得复杂程度有多少增加,如今即便农村学生也从电视、网络上见过“世面”,所掌握的信息远非几十年前新生能比。真正让家长放不下心来,而新生自己总觉得有家长陪着更靠谱,还是双方的“包办—依赖”情结。很大程度上,新生不是“不了解”,而是因为自小没有独立自主地办过什么事,即便填写高考志愿时还由着父母做主,现在来到人地生疏的校园,家长和学生怎么会放弃再“包办—依赖”一次的机会呢?
由此说来,真要解决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应对事务的能力,还得往前追溯,从中学做起,尽管有些中学教师会不赞同:“一切都让中学解决了,还办大学干吗?”确实大学有大学的任务,不可能都交由中学完成,但至少办理登记入学手续之类的事情,一个高中毕业的学生在大学基本服务的支持下,应该能够独立完成,否则全家出动的场面也不会年年饱受诟病。高中毕业年龄已达18岁,生理和法律上都已成年,到了独立的时候,再要“步步提醒”,甚至提醒之后还会遗忘就说不过去了。但如此健忘是否同高考时中学教师还为考生统一保管“准考证”以免“遗忘”有一定关联?一切都等入学之日才尝试自行办理登记之类的手续,实在有些晚了。
反过来,既然大学也认同“培养新生独立自主能力”的必要性,那不妨在服务新生时,多留一个心,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给新生自我摸索多放出一点空间。众所周知,中国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是尽量少出错,所以叮咛个没完,甚至直接越俎代庖,而国外父母往往更注重孩子在试错过程中的体验和发现。中国高中毕业生缺的从来不是“提醒”,而是自己安排,如果大学在服务中仍然沿袭了中学阶段的“叮咛”,那在减少新生出错上肯定能收到效果,但在激发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的独立生活、自主学习方面,就有点浪费机会了。这如同前几年有些学校为了让家长不用陪同新生来校报到注册,而组织学长以志愿者身份,充当“准家长”角色,虽然同样有助于新生顺利完成一应手续,但就培养独立自主能力而言就有点南辕北辙了。
而且,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固然重要,但传统的信息指引系统仍需完善,毕竟中国地区差异巨大,新生家庭背景不同,掌握信息技术的程度和能力也不尽相同,先进技术属于“锦上添花”,有比没有好,而传统的“入学指南”和校园内的“指引牌”属于“雪中送炭”,才是不可或缺的。在这方面大学同样需要坚守“底线思维”,就低不就高,确保满足部分学生的“特殊需要”,不要无谓增加他们的技术、经济和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