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房产频道_2013 > 房产新闻
一线城市房贷再现"松绑":非普惠政策 或面临价格监管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08-26 09:43:24
  在国内楼市调整大势不改,央行“喊话”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的情况下,一些中小银行在北京等一线城市的房贷业务出现“松绑”迹象。然而在利率打折重现、房贷放款速度加快的背后,部分银行对客户资质、存款、购买理财产品等隐性要求不少。有业内人士称房贷业务无利可图,因此部分银行才会惜贷或增加贷款附加条件。
 
  北京重现房贷打折
 
  自2013年开始,在信贷额度紧张以及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银行的资金成本持续上升。基于利润考虑,银行方面更愿意将信贷额度向收益更高的业务上倾斜,至2014年一季度,各大银行基本都已取消个人购房利率折扣。
 
  今年5月,央行召开住房金融服务专题座谈会,研究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在这之后,随着房价下行压力加大、部分城市放开限购的现实,不少股份制商业银行响应央行“喊话”,在北京等一线城市重新推出房贷利率打折优惠。
 
  8月18日,中信银行总行与链家地产集团签约宣布,将为链家客户提供同等条件下最优惠的贷款利率,其中北京链家的首套房客户将可享受利率最低9折优惠。记者了解到,北京农商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以及部分外资行在北京的一些分支行,或明或暗地“松绑”房贷利率,但折扣仅在9折至95折,少数此前停贷的银行则恢复放贷。但“松绑”并不包括二套房。
 
  附加条件增多
 
  与房贷利率打折相比,银行态度变化在放贷速度上体现也较为明显。北京达昕房地产经纪公司创始合伙人刘东阁对记者表示,尽管房贷利率下调幅度较小,但是对市场影响较大的是,银行房贷发放时间在缩短。
 
  “上半年在北京想买首套房,等待贷款的两三个月时间,交易很可能就被银行拖黄了,但现在银行放贷速度明显快了。”刘东阁说。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尽管房贷“松绑”迹象渐显,但很多都带有一定的附加条件。一些银行对贷款客户资质、存款、购买理财产品的要求不少,银行对房贷利率优惠差别化裁定空间较大,“松绑”并非普惠政策。
 
  除此以外,部分银行分支结构还要求客户贷款前需要先存款或购买理财产品,数额不定。交通银行北京某支行客户经理李先生告诉记者,如果首套房购买者在该支行有一定存款或购买理财产品,会享受利率下调5%的优惠。
 
  “歪招”可能面临监管
 
  记者了解到,由于国内银行融资成本居高不下,造成银行对“松绑”房贷仍然比较谨慎。央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个人购房贷款增速比上季末低1.7个百分点。
 
  平安银行北京某支行个贷部门客户经理杨先生告诉记者,他们依然停做房贷,“因为资金成本高。”民生银行上地支行也表示,停掉房贷业务已有大半年了,年底之前不会松动,公司目前只做经营贷款。
 
  一家城商行的客户经理表示,在楼市前景不确定的情况下,银行做房贷业务是承担一定风险的,如果客户中断还款,房屋贬值,银行就可能会遭受损失。当然,楼市情况向好风险度就会降低。
 
  与银行“两难”境地对比,购房刚性需求对于房贷利率的敏感程度较高。业内人士计算,以200万元20年期购房贷款计算,如果按基准利率计算,月还款金额为14971元/月,利息总额为159.3万元;但如果享受9折利率,则月还款将降至14208元/月,月还款节省763元,累计可节省利息支出18万元左右。在此基础上,如果增加附加条件,可能给个人刚需客户增加一笔不小的隐性成本。
 
  对此,有监管部门人士表示,银行“想歪招”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可能将面临价格服务方面的监管。今年7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曾明确要求清理整顿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乱象,其中就包括“存贷挂钩”,十几家银行还出台了整改方案。在此背景下,银行需适当调整结构并规范相关服务。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编辑: 姜玲菲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