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浙江新闻
这是不到一个月里,记者采访的第二例食用野菌中毒事件——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08-22 07:56:58

  这是不到一个月里,记者采访的第二例食用野菌中毒事件——

  半斤清炒野菇,毒倒五个大汉

  请不要嫌小编“碎烦”——

  品相“纯良”未必无毒,路边的蘑菇不要采

  老杨是河南人,跟着老乡阎师傅来到德清县筏头乡勤劳村盖新村部大楼,另外还有其他三个老乡都住在工地上。一天的工作结束之后,老杨和老乡们商量着弄几个小菜,喝喝小酒。

  连续的阴雨天气,让莫干山上钻出了不少野蘑菇,老杨看着这些像小伞一样的白蘑菇,心里合计着下酒菜有了着落,而且自己以前在老家也吃过类似这种蘑菇,炒一下味道还很不错。

  就着半斤野生菌菇,加上几个小菜,一顿晚饭吃得有滋有味。

  然而没多久,老杨就感觉肚子不对,跑了几趟厕所肚子还是痛得要命,一起喝酒的老乡也开始有了相似的反应……

  一盘野蘑菇,毒倒五个大男人

  “肚子疼得难受,接着就是胸闷,感觉呼吸都有些困难。”阎师傅说,最后所有人都吐了。

  这时,他们意识到,可能是蘑菇惹的祸。然而此刻,五个大汉已经疼得走不动了,他们打电话给村干部老黄求救。

  老黄赶到工棚的时候吓坏了,只见五个工人面色狰狞地躺在地上。他赶紧拨打120,五人被送到当地医院,随后又紧急转入杭州的新华医院抢救。

  五个人被送到新华医院时已是凌晨1点半了,身体已开始出现低热、心跳快、腹泻等症状,其中一个还有肾脏损伤,中毒特别严重。

  医院立即对五人进行了洗胃、补液,并使用了相应的解毒药物,症状有所缓解,但仍未完全脱离危险。医生说,五人可能还要进行血浆置换。

  “这种蘑菇和我们老家那边长得差不多,以前也采过,怎么也想不到这次采的是毒蘑菇。”阎师傅说。

  老黄一直在医院陪着他们五个,他也说这种蘑菇在老家很常见,样子就像平菇。

  五人到底能不能脱险,还要至少观察两周

  据新华医院急诊科主任周冰之介绍,由于不清楚患者食用的是哪种类型的毒蘑菇,医生也不能判断这五人的中毒类型,之后更难预测。为此,医院特地成立临时抢救小组,加强对他们的救治。

  新华医院副院长黄抒伟表示,能够引起中毒的蘑菇有上百种,其中有致命毒的有11种。

  黄抒伟说,食物中毒重症死亡率非常高,几乎在90%以上。一旦中毒之后恶化非常快,毒素会损害脏器细胞,引起一系列并发症,这样中毒者就很危险了。而且毒蘑菇中毒后还会有个假愈期,就是“看起来症状缓解了,但两三天之后又突然恶化,只有在两到三周之后我们才能确认是否脱离危险。”

  “就在几天前,也有两个吃蘑菇中毒的人,他们就是这种情况,腹泻之后两三天才来医院。他们之前觉得自己已经恢复了,但等再发作时送过来,我们已经抢救不过来了。”黄抒伟惋惜地说道。

  真中了野蘑菇的毒,要立刻进行自我催吐

  这是不到一个月里,我们报道的第二例毒蘑菇中毒事件(详见本报7月28日《一盘清炒野菇险些要了一对夫妻的命》)。

  虽然有点絮絮叨叨,但在这里,我们觉得还是有必要再提醒一下大家有关野蘑菇的一些知识。

  专家介绍,杭州范围内的蘑菇品种超过1000种。以前很多人认为颜色艳丽的蘑菇就有毒,其实并非绝对,比如白毒伞,样子长得和市面上卖的很多食用菌差不多,但它含有剧毒。

  从外观看,毒蘑菇的菌柄上有菌环,菌柄下有菌托,而无毒蘑菇的菌盖较平,伞面平滑。除此之外,无毒蘑菇有特殊香味,分泌物清亮,但毒蘑菇有怪味,如辛辣、酸涩、恶腥等,分泌物也比较黏稠。

  不过,最保险的,还是不要去采摘野生的蘑菇,更不要烧着来吃。

  周冰之医生也提醒,如果真的中了野蘑菇的毒,就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等待救护车的同时,采取以下自救措施:立即进行自我催吐,自我洗胃,可先让误食者服用大量温盐水,然后用筷子或手指(最好用布包着指头)刺激咽部,促使呕吐,以减少毒素吸收,但对于已发生昏迷的患者不要强行向其口内灌水,防止窒息;催吐后,为防止反复呕吐发生的脱水,可让中毒者饮用盐水或糖盐水,补充体液防止休克。还要注意,要将食用过的剩余蘑菇,一并送医院供检验查明所中之毒。

来源: 今日早报 作者: 通讯员钟英樊浩 见习记者张峰李攀文/摄 编辑: 徐夏莉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