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一个微信号,再配上商品图片和说明文字,就能开“微店”了。小郑和小张是大学同学,两人就合伙在微信朋友圈卖起了面膜和化妆品。
生意本来做得不错,朋友圈集聚了1000多人的人气,销量也还可以。
去年大学毕业,小郑要回老家工作,两人只好散伙。可现在问题来了,这个“微店”能值多少钱?“家当”又该怎么分?
没想到,因为是新鲜事物,这个问题把法官和律师也难住了。
本是创业小伙伴
为了“分家”对簿公堂
现在的大学生,心思还挺活络的。小郑和小张是大学同学,都是女孩子,在校时就合伙做生意。最早,是摆地摊卖衣服,后来又做起了面膜和化妆品生意。
前两年,微信开始流行后,两人把店开进了“朋友圈”。小郑申请了微信号,将面膜和化妆品的照片发到朋友圈,做起了“微店”生意。经过两人用心维护,关注这个微信号的人越来越多,并有了一批忠实顾客。
现在,这个微信号有1000多人关注。两人的化妆品生意,有7成都是通过微信卖出去的。
去年,大学毕业后,小郑要回老家台州工作,两人只能散伙。既然散伙,账总要算清楚。更何况,为了经营这个微信号,小郑也付出了不少劳动。
小张手上没多少现金,两个小伙伴经过商量,由小张开具一张3.8万元的欠条,承诺在去年年底付清,算是对小郑的一点补偿。
平时两人感情好,小郑也没多想,拿着欠条就走了。可到了年底,小张并未履行约定。催了几次没有结果,今年6月,小郑把小张告上了镇海法院。
宁波首例“微店”债务纠纷
让办案法官也挺为难
负责办理这起案件的法官说,这是镇海法院审理的首起因虚拟店铺引发的债务,这也是宁波首例因“微店”引发的债务纠纷。
本案的关键是,“微店”到底能不能算资产?法官说,两人散伙后,在对财产进行分配时,小张自愿出具了欠条,不存在胁迫、欺诈的行为,那张欠条就是有效的。
这也说明,当时双方也对这家“微店”的价值进行了确认。
可关键问题是,虚拟化的店铺,到底该值多少钱?
“这个很难量化。”法官解释说,要看有没有形成固定的销售群和销售渠道,“平心而论,在本案中,两人的生意七成销量来自朋友圈,如果被告不支付一定的补偿,也是不公平的。”
经过法院调解
小张支付给了小郑3万元
两个人原本是好朋友,现在却为了钱打起了官司。说实话,无论是哪一方,都有点尴尬。
因为不想太伤感情,被告小张提出调解。
见面的那天,一开始,两个人都没有多说话。后来,聊起两个人曾经一同奋斗的微信生意,以及那些往事,她们的话这才多了起来。
小张有些为难地说,不是不想给钱,只是当时散伙时,没有仔细对账,当时的存货和盈利,根本没有3.8万元这么多。
对此,小郑不认同。她说,这3.8万元,除了存货和盈利,还包括两人一手经营起来的那个微信号。“这个微信号,是我注册的,最初的那些顾客,也是我拉来的。”小郑说,现在面膜生意70%的销售,都是靠这个微信号,无疑就是两人最大的一笔资产,也要算进散伙费里。
对此,小张也认可。
毕竟是多年好朋友,说着说着,小张提出,要单独和小郑谈谈,法官同意了。经过两人单独沟通,加上法官后来的调解,两人达成协议:小张当场支付给小郑3万元,小郑撤回诉讼。
律师建议
再好的朋友搭伙前也别忘“君子协定”
对于如何评估一家“微店”的价值这个问题,浙江导司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浙海律师也称,“就目前的法律,的确无法量化。”而这个估价,直接关系到要给合伙人多少补偿,十分关键。
“这不像游戏装备、游戏币那样可以交易、转化,‘微店’这种新鲜事物的价值,只能根据个案、经营状况、双方投入情况,由法院来综合酌定。”王律师说。
而北京炜衡(宁波)律师事务所律师嵇思潮则建议,从风险预防角度考虑,哪怕是再好的朋友,双方在搭伙做生意前,也要签个“君子协定”,对出资、利润分配、退出机制等进行事先约定,就不会引发这么多纠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