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一行人途经罗敷镇旁的秦岭电厂,中午11时左右,太阳照在头顶,每个人都戴上遮阳帽。
昨日上午,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县,小雨。早上7点刚过,张明伦就带着4名学生离开了华阴,他们沿着310国道,徒步过了潼关,不出意外的话今日就将进入河南省境内。
从6月20日出发算起,青山书院的张明伦和学生们已经行走了54天。他们从成都到广元,绕道甘肃进入陕西,出陕西后,他们将横穿河南省,最终的目的地是山东曲阜的孔庙,总距离大约2300公里———如果按70厘米的平均步幅计算,他们这一趟将走300多万步,总时间预计需要约100天。
现有的4个孩子中,最大的21岁,刚刚大专毕业,最小的14岁,开学将上初三。目前,他们已经走过了大约1400公里。
行走观察一
不语的手机党
8月8日下午开始,渭南迎来了久违的一场大雨。9日早上7点过,起床洗漱完毕后,张明伦看了看天,鼓励学生:“今天天气很好,大家争取多走一段。”
同行的4名学生中,21岁的秦禾一木来自泸州,刚大专毕业;20岁的陈艇来自重庆,职高毕业一年;19岁的姚鑫宇是成都本地人,高中毕业后,已经跟随张明伦学习超过一年;14岁的张洪洲是最小的,就读于成都七中三圣分校,即将步入初三。
按照张明伦的要求,原则上,每天上午下午至少要有一个小时的时间“不语、静思”;其次,尽量少用手机。
但事实上,这些要求并未被强制执行。姚鑫宇带了一个插线板,上面有18个插孔。每到一处能够充电的地方,连同手机本身以及充电宝在内,至少会有10个左右的充电器将这个插线板挤满。
其中,张洪洲和陈艇都是标准“手机党”。张洪洲一路在忙着看一部古典仙侠主题的网络玄幻小说《莽荒纪》;陈艇则喜欢在网上看看新闻。在成年的学生中,姚鑫宇的年龄最小,但交际能力突出,他也因此负责了全队的路线引导,需要随时用手机看导航。只有21岁的秦禾一木和张明伦一样,极少看手机,也不爱说话。
中午11点半,一行人到达渭南市赤水镇。此时,后勤车司机老陈已经选好了一块空地,并备好了素大饼和西瓜。这两样东西,也是一行人进入陕西境内后的主要食物。
中午1点到下午3点,是固定的午休时间。三张防潮垫就地铺开,每两人一张。张明伦告诉记者,这一来是为了为下午的行走养足体力,二来正好躲开日头最毒辣的时候。
下午3点,张明伦叫醒学生,开始每天中午的午课。午课的内容日日不变:洗手,脱鞋,盘腿而坐,诵读了《朱子治家格言》。
行走观察二
夜登华山
8月10日下午,按照原计划,一行人将抵达华阴市的孟塬镇。张明伦临时做了一个决定:夜登华山。
从成都出发后,截至目前,一行人先后拜访过四川的德阳文庙、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甘肃天水的伏羲庙,进入陕西后,又陆续拜谒了宝鸡的炎帝陵、眉县的张载祠和周至县的周公庙。
等进入河南境内后,张明伦将带领学生拜访河南省灵宝市函谷关———这里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关隘之一,也是老子著述《道德经》的地方。
在之后的行程中,则还将在河南分别拜访二程墓(程颢、程颐兄弟,北宋理学奠基者)、范仲淹墓、玄奘故里、嵩阳书院、黄帝故里、进入山东后则将拜访孟子故里、孔子故里。
最终,从晚上10点半开始,历经了大约3个小时,一行六人全部登顶华山北峰。随后,又前往华山东峰等待日出。
一般情况下,对于人文景点,张明伦会先做一些基础讲解,剩下的,则由学生们自由参观、自行感悟。
19岁的姚鑫宇觉得,虽然都是增长知识,但是亲临拜访和看书的感觉还是很不一样。“比如都说华山险,亲自爬过了,确实真险。”
行走观察三
“把菜吃完”
除了张明伦与四名学生,同行的,还有司机老陈。他并未直接参加行走,而是驾驶着一辆后勤车,每天提前规划线路和安排食宿。老陈是陈艇的父亲,属于义务帮忙。
按照张明伦的要求,食物主要是大饼、馒头一类。比如9日晚上,他只花了10块钱买了30个白面馒头,配上书院自制的麻辣大头菜,以及一个西瓜,6个人的晚餐就解决了。
50多天的住宿,基本都是扎帐篷,只有三晚因为找不到扎帐篷的合适地方而住了旅店。
这也大大缩减了此行的开支,据介绍,一行人花费只有一万多元,费用主要由书院承担。
此外,这次全程约100天的行程中,包括老陈在内,一行六人不能吃肉。
10日中午,队伍到了华阴市罗敷镇,张明伦破例进了一次餐馆,但要求全部素菜。
当日中午,陈艇吃完正准备离桌,张明伦叫住他:“你面前这个菜没吃完。”陈艇悻悻地回到桌上嘟囔:“以后吃饭再也不挨到你坐了,压力太大了。”但一边说归说,一边处理掉了最后几片菜叶和蒜瓣。
他们最大收获:
各地风土人情?
野外生存技能?
国学和历史知识?
不
陈艇20岁
老爸当司机随行
“他不爱顶嘴了”
在老陈眼里,陈艇从小跟着外公长大,作为家里唯一的孙子,受尽宠溺。这也使得他从小性格暴躁,尤其不会礼让。“十多岁那阵,基本上跟院子里那些娃娃打了个遍”。
去年夏天,陈艇被送到了张明伦的青山书院。一年之后,老陈还是看到了一些变化:“不爱顶嘴了,脾气顺多了,知道照顾人了。”因此,对于这趟游行,老陈和儿子意见高度一致:全程参加。
听说路上缺个后勤车司机,老陈还专门辞掉了重庆的工作,一起加入。
陈艇认为,这种看起来十分枯燥的行走,恰恰给自己提供了反思的机会。他觉得,很多事情,以前自己也会去想,但因为日常琐事纷扰,并不能真正想透彻。但像这次这样,每天走在路上,除了看看手机,也没有别的事情可做,能做的就是想事情。
姚鑫宇19岁
看错导航内疚几天
“他在学习承担责任”
姚鑫宇是第二次参加类似活动。去年,在书院组织下,姚鑫宇和另外十多个学生一起从成都走到贵州修文,拜谒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留下的阳明洞。
在姨妈吕女士印象里,姚鑫宇其实并不是问题小孩,“性格开朗,也能吃苦”。但“作为男孩子来说,这些都还远远不够”。
吕女士说,最初决定再送侄儿参加,目的更单纯———她希望侄儿能够有意志力减肥。就在四个月前,身高182厘米的姚鑫宇体重接近210斤。吕女士提出要求:走完这趟,至少减20斤。
姚鑫宇每天都要在微信上汇报行程,从目前来看,吕女士对侄儿的表现感到满意:“进入陕西后每天都吃面,他有点吃不惯,偶尔会抱怨,但是也在很乐观地接受;每天要去别人家中打水,他也基本都能顺利搞定”,吕女士希望,走完全程后,侄儿可以借此更好地接触和了解社会,成长为一个有志向、足够坚韧、懂得责任承担的人。
从目前情况来看,姚鑫宇已经超标完成了减肥任务:他现在的体重是167斤,足足减掉了40斤。
在四川广元的时候,负责带路的姚鑫宇因为看错导航,导致全队顶着烈日多走了十多公里。尽管大家都没有说什么,但姚鑫宇自己内疚了几天。在跟姨妈吕女士汇报此事时,吕女士表面提醒他以后要更仔细一点,心里却也暗暗高兴:“他能够自责,说明他在学习承担责任。”
秦禾一木21岁
鞋子穿坏一双
“收获就是没放弃”
最近一年来,21岁的秦禾一木被很多问题困扰。大专三年,他学的是中医专业,他的父亲在泸州老家也经营了一家中医诊所。还没毕业,秦禾一木的未来已经被规划好了,跟着父亲继续学习,子承父业,逐步接手家里的诊所。
但对这一切,这个只有21岁的男孩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从小生活虽然不算富足,但也没有经历过大的挫折,“看起来生活丰富多彩,其实活得挺空虚的”。对此,秦禾一木希望“自找苦吃,试试自己的意志力。”
他显然低估了自己找来的这份苦。“鞋子穿坏了一双,脚上水泡打了三个”,进入陕西后,每天重复的素大饼或者馒头,也让他一度濒临崩溃:“看着馒头都想吐了。”
如果一定要说收获,他觉得自己是有的,“至少还没有想过要放弃。”
张洪洲14岁
班上的优等生
“还要会做人”
唯一还不太搞得清楚状况的,是14岁的张洪洲。他是在7月初学校放暑假以后,从宝鸡加入的,也是目前4名学生中,唯一的一名“插班生”。
他愿意参加行走的目的非常直接,“觉得好玩,只要不在家里做作业,天天吃馒头都好玩”。
这似乎是一个所谓差生才该说的话,但事实上,张洪洲的学习成绩并不差。初二结束的期末考试中,他的语文110多分,数学120多分,英语也超过了130分,在班里排名非常靠前。
对于孩子的学习,张洪洲的父亲表示从来没有对分数的期待。“如果只会读书,却不会做人,还不是没用。”因此,他对儿子只有两个要求:一是要把身体锻炼好,二是品行要好,务必学会自立。
互联网时代,为什么还要游学?
商报提问
“希望通过行走,让缺失的东西回归”
张明伦为何要发起这样的活动,他又希望学生们能学到什么呢?
成都商报:发起这个活动的初衷是什么?
张明伦:我先举个例子吧。在陕西省周至县的时候,我听说当地有个文科状元,读了一年大学后,因为无法适应,退学回家了。文科状元,在外界看来,应该很厉害了吧,但是,他却连基本的生存适应能力都没有。这就说明,除了学习能力很强以外,他在其他方面是有缺失的。当然,这不是他的错,因为这也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我们这个时代,物质发展可能是以前几千年的总和,但是却也缺失了很多东西。成人缺失了良知,孩子缺失了自然。我希望通过行走,让这些缺失的东西可以回归。
成都商报:行走和回归的联系在哪里呢?
张明伦:在传统文化中,儒家要求行万里路,道家要求逍遥游,这其实已经说明了行走的重要性。人的双脚,不只是用来行走,更要在行走中感受自然,感悟生命,感悟社会。
成都商报:但是我看你们行走都非常艰苦,比如不能吃肉,每天都扎帐篷,全程不能因为任何理由坐车,为什么一定要选择这种类似“苦行僧”的办法呢?
张明伦:如果一路好吃好玩,似乎也可以完成这趟行程,但是无法让学生得到内心修为的提高。怎么理解呢?比如我为什么要求他们在行走过程中尽量不要嬉闹说话,在这种单调甚至枯燥的行走中,掏空他们内心的杂念,从而更专注于自己的思考。
成都商报: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要了解这一路的历史,并不一定亲自行走,比如要了解伏羲,互联网上的知识可能更全面。
张明伦:我们是在行走的过程了解这些知识,并不只是为了这些知识才来行走。行走本身才是我们的重点。现代科技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但他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比如,行走两千多公里对一个人内心的历练,这就是科技做不到的。
成都商报:怎么选择的这条线路?
张明伦:途中依次有炎帝陵、黄帝陵,以及诸多先贤的故居祠庙等,最终目的地是孔庙,因此,可以看成是一趟寻根之旅。不过,话说回来,去哪里其实不最重要的,关键是要专注于走路本身。
成都商报::去年去贵州没收了手机,今年为何没有这方面强制性规定?
张明伦:今年除了张洪洲,其他都是成年人。除了外界的约束,他们也应该对自己学会约束,因此,不没收手机,其实也是对他们的一种考验。其次,包括我自己在内,也在用手机。我们经常说,手机害人,这其实不对。害你的不是手机,而是你自己缺少自控。
成都商报:换句话说,你并不拒绝现代科技。
张明伦:为什么要拒绝。社会向前发展没有错,但是不能因此丢了我们的传统。科技发达也没有错,但不能因此遗忘我们的本心。我并不是主张彻底回到古时,只是一边向前走,一边也要回头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