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衢州新闻
瑰意琦行——访衢州宿儒杜瑰生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08-04 09:07:56

  近期,由汪贤林、毕全林两位先生编纂整理、杜瑰生之子杜新一担任特约顾问的“和园”系列之《瑰意琦行——杜瑰生先生述作选集》正式由西泠印社出版,恰逢杜瑰生的百岁诞辰,亦算是一份别样贺礼。正如本书编者汪贤林所期许的那样,“倘若此书读后能给你带来片刻的宁静、些许的平和。进而能引发你有所思有所悟的话,那就是编者莫大的欣慰了。”

   一个世纪以来,杜老先生游走穿行于诸多艺术领域,欢欣与苦难成为生命中交错的经纬,被岁月缓缓织成一幅华美锦缎。品读杜老先生超越百年的人生沉浮,仿佛在品读一种别样人生,我们试图从文字和书画篆刻背后,找到那个潇洒、从容、率真、风趣而又豁达的杜瑰生。

   千种况味,始于思忆,终于时光。

   杜瑰生,1914年生,衢州市诗词学会顾问,著名学者,衢州二中退休教师,著有《从重庆到苏联(书籍介绍)》、《弘一上人两莅衢州》、《东方的人师:圣哲甘地》、《斯大林传(名人传记介绍)》等多篇著作。

   都堂厅·休说往事皆非

   台风过境的傍晚,沿北门街南行至衢城忠烈庙前,热闹与熙攘仿佛一下子被抛远了,几步之遥,就是杜瑰生的旧宅都堂厅。衢州民谚里的“九楼八阁十三厅”,如今只余这最后一厅。隐于一片老式居民楼间的安静老宅,如若不是厅前那株缀满粉色蓓蕾的夹竹桃花开正艳,来人很可能于不经意间便错过了这里。

   走过重重叠叠的门,穿过明明暗暗的堂屋、侧廊、小花园、厨房间,一扇小木门挡住了去路——推开这扇门,里面盛满了悠远过去的风声雨声,沧桑湖山的生命年轮,以及一个世纪以来杜瑰生的人生轨迹。或少年意气,或长啸如歌,瑰丽仿佛月光。

   1995年,当作家谢华小扣柴扉,“笃笃”的敲门声打破这条弄堂的寂静,唯有满院的花木依旧沸腾腾地葱郁着。在谢华的笔记里,她这样记载道:“杜老是衢州文化界的老前辈,书、画、篆刻、音乐、外语、佛教无一不能,尤其是他那一肚子的人文地理、历史掌故,在衢州古城堪称一绝。今日得见,果真如此。老人话匣子一打开,六十多年的过往烟云,裹挟着浓浓的书卷气迤逦而来:愤世嫉俗的李叔同、多情诗圣徐志摩、一代天骄梁启超,竟然都和衢州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

   如果我们随着谢华的目光向前穿越二十年的时光,回到她初次拜访都堂厅的那年,会看到老宅中碧苔深深的天井、轩窗斑驳的书桌,庭院中那株苍郁的丹桂,以及留在老墙旧壁上的文人墨迹:“眉月一弯夜三更,画屏深处宝鸭篆烟青……”

   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得更远一些——民国三十六年,镜头摇至老衢州,都堂厅杜家的第三代主人杜瑰生回到这里过旧历新年,那是近几年家人团聚最全的一年。为此,他特意从杨家巷孔氏族人开的留真照相馆请来照相师傅,全家四十余人在都堂厅前合影留念。

   那一年,杜瑰生32岁,正在杭州西湖畔的汪庄行政学会任教。他先后做过气象测候生、海军教官、政府科员、国民党特别党员、图书馆管理和《胜流》半月刊编辑等职业,可谓看尽世间沧桑百态。辗转半生,最后他还是回到都堂厅,伴着寂寂庭院,在这里耕云读月、潜心治学。

   十多年前,杜瑰生随爱子杜新一迁居别处,老屋自此荒芜了下来。如今租住在这里的是76岁的王东富,被问及屋主,只露出些许迷茫的神色。

   一个时代,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合上了书页。然而一定还有些什么留了下来,恰若老宅不语,却自纳了千秋万世——其间无数场景,散尽云烟,落入每一隙窗格中,像所有的音乐,都恰到好处地沉默。

   被缅怀的岁月·拟把疏狂图一醉

   当一个孩子终于听懂父亲的歌时,这首歌注定叫做岁月。201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杜新一读到那时尚未因张艺谋的电影《归来》而大热的小说《陆犯焉识》,一气读完,他长舒一口气:“这写的不也是我父亲的故事吗?”不仅里面有他的父亲杜瑰生的影子,书中所提到知识分子的命运几乎也就是一代学人的命运。

   “但和书里描写的不一样的是,没有那么多的风花雪月,那时候大户人家出去求学的子弟中,真正纨绔的其实并不多,大家都知道家中长辈经营不易,平时节俭生活、严谨治学的大有人在。”杜新一说道:“父亲原名其实叫璝生,后来才改为瑰生。说起来,这和蒋介石还有一段渊源——1943年,当时在浙江省民政厅工作的父亲赴重庆参加中央训练团集训,在同年十月的结业典礼上,蒋介石在主席台上亲自点名,点到父亲名字的时候他迟疑了片刻,经身边侍从轻声提示后才继续点名。因‘璝‘字太过冷僻,于是父亲便将之改为‘瑰’。”

   杜新一告诉记者,父亲在学生时代便展现出对艺术敏锐的感知能力:“早先父亲求学游历时,与贺衷寒、孙多慈、李家应等人交好,他不仅诗画皆通,而且喜欢音乐,独唱、钢琴和小提琴都会一些,为人也风趣,在同学中呼声很高。1944年,父亲还曾为冰心的短诗《生命》谱曲,当时父亲任职的国立英士大学行政专修科学生王民侯至今仍保存着此份歌谱,并在1998年特地将歌谱手抄一份寄给我们。”

   1944年深秋,抗战正值最困难的时期,位于山区的浙江临时省会云和与大后方的交通完全中断,为免闭目塞听,杜瑰生和当时浙江行政学会的同仁决定创办《胜流》半月刊,刊名由当时名流学者傅斯年、胡适等人分别题写,作者群体从丰子恺到余绍宋,可谓名流云集。《胜流》是当时唯一的综合学术刊物,在整个江南地区都有不小影响。这其间,杜瑰生刊登在上面的《斯大林传》曾差点使他深陷囹圄,国民党书刊杂志审查处认为文章介绍斯大林即是宣传苏俄,遂派专员前来调查作者的政治背景和思想倾向,幸得同事和老师据理力辩,杂志才免被查封。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经历了战火硝烟,依然洗不去一身的旧时代文人的清朗气息。

   “七年之痒不惟存在于婚姻之中,职场亦然。1948年,随省民政厅迁杭后,我发现当时的政府机关中年长者混年资,等补缺,年青人不甘于久沉下僚,空耗青春年华。”杜瑰生直言,当时自己去意渐生,到1949年6月,他已打算改业从事文教工作或继续学习。7月初,因惦念家中两位老人而特意返回衢州,竟不料被当成国际间谍拘押扣审。

   “待到误会澄清,已经临近旧年除夕。过完年我再与上海方面联系,得知海军登记办事处已经撤销,原来登记的人员都作了分配安置,我因回乡探亲所发生的波折未能取得联系而失去了学习和工作的机会。命运又一次被无情戏弄,世事也往往就是这样难料。”这一年,杜瑰生35岁。

   孤馆怀旧,寄意金石·

   且把清尊酌

   如果说在35岁之前,杜瑰生的人生是少年得志、意气风发,那在35岁之后的漫长岁月中,他已学会独自处理失望,但快乐却希望有人共享。在孤寂中对繁华半生的反刍,更练就了他去留无意的旷达心境。

   在一场又一场的运动中,杜瑰生经历了十几年的劳动教养,先后在孝顺、十里坪、翁家埠江涂围垦农场等地留下过足迹。在他的诗集《韦庵什稿》里,他却这样写道:“都说娑婆苦,针毯视蒲团。四时安稳坐,一切任自然。”或许,这是一种并不理会喧嚣凡尘的微笑,一种洗净少年心性后的淡然,一种无须声张的怡然自得。

   不免疑惑,时光如何将他修饰得如此从容而优雅?在最孤独的岁月里,久雨不停,柴扉难扫,唯有窗外疏梅依旧筛月影。灯灭棋倦,杜瑰生看书看得乏了,提笔便是:“阴雨天甚好,无人更敲门。强讨饭不到,索债人未临。阴雨天亦好,故人不能来。沦茶摊书坐,高士肯作陪。阴雨天亦好,闭门暂收心。高眠数雨打,枕上听风侵。”

   他是少有的懂得生活中快活的人。快活,源于他懂得自嘲,他把这个世界的孤独完全看透。在过客们的印象中,这样大起大落的人生,恰如酿在时间深渊里的一坛美酒,供探寻者打捞往昔的岁月,聆听消逝的脚步,殊不知,在真正经历那一番世事之时,却是那样一般辛苦。

   要生活得漂亮,需要付出极大忍耐,一不抱怨,二不解释。

   在杜新一的印象里,父亲时常坐在那台老旧的钢琴前,即兴弹上一段《渔光曲》,兴致好时,杜老先生也会听上一整个下午的音乐——“他把手放在椅子扶手上,轻轻地打着拍子,很陶醉。发际线在一年年往上推移,但听着音乐时他脸上的神态看起来像是回到了青春年少。”杜新一说。

   不仅音乐是杜瑰生的乌托邦,书本绘画、金石篆刻,都成了他的精神避难所。在这里,他终于找到了内心的光风霁月。他把对生命的唏嘘感慨全都融化在这些创作中,在他笔下,花草精神,海之波澜,山之嶙峋,全都一片空净,不染秋尘;他的篆刻线条曲折有致,虽细若游丝,却也显得硬朗、坚挺,风骨棱棱。天地大物间,那些细小的惬意与欢愉,都被他描绘得风光无限,字里行间山清水美,简静烂漫,这正是时间最奇妙之处,它没有自己的形状和气息,它寄身于变化的环境和际遇中,在变化的内心和思考中,凝聚在每一次快乐和惆怅中。

   翻开杜瑰生案几间的藏书,书页的空隙间密密麻麻地写着他的读书心得——

   “学问入世,学问出世,熟浅熟深?一个渐字。”

   “不懂得音乐、绘画或其它艺事,为真正的穷人和愚人。”

   “人体美为美中至美。”

   “一心静宁能承万劫。”

   ……众多诗句与影像重叠在一起,共同诉说着人世浮华在一位老人身上留下的印记——额头已把光阴记取,岁月磨砺出他印石般透明的温润,却仍然保留了刻刀般分明的棱角。当这枚人生的硬币被命运一次次地翻来覆去,也只有用“跌宕自喜”来形容最为贴切。是此,心中的旧人旧事就此尘埃落定,止步于人生的泥潭,转身就是空净。

来源: 衢州新闻网-衢州日报 作者: 记者 徐丽 编辑: 单春盈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