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消费频道 > 大家来说吧
媒体:福喜“臭肉门”给洋快餐产业链敲响警钟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07-31 10:25:46
  近日有媒体曝出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存在大量采用过期变质肉类原料的行为,作为该食品公司的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洋快餐品牌几乎全部中招,目前上海福喜已停工,问题产品被查封,新的管理团队上任进行整改。但不可否认,此事件进一步摧毁了洋快餐品牌在国内消费者心中的良好印象,也给整个洋快餐产业链敲响了警钟。

  福喜陈年丑事被曝光网民怒斥外企“到了中国就乱来”

  近年来,食品安全成为国内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的一块痛处。频频爆出的毒大米、地沟油、农药菜等事件,让“舌尖上的安全”的形势变得十分严峻。而一直素以管理规范、安全卫生著称的洋快餐,成为国内网民规避饮食风险的避风港。正是因为对洋品牌餐饮的信任,网民才会在事件曝光后由惊愕转向愤怒不已。

  网民最初的“惊愕”源自于福喜一名班长“过期又吃不死人”的言论,网络舆论直言,难道消费者果真就是百毒不侵、浑身是铁,以至于食品企业要用“吃不死人”作为安全标准?

  更让人吃惊的是,在网民的“地毯式”的挖掘之下,有关福喜之前的斑斑劣迹同样浮出水面。新浪微博上有一位名为“@曾经福喜内部员工”的网民曾在2013年1月就爆料称,上海福喜食品的肉类产品存在问题。该微博称,上海福喜为麦当劳生产的早餐猪肉饼“是用淋巴结肉做的,原料肉上全是黑漆漆的淋巴结。”“公司使用过期原料,随便添加食品添加剂。”随着上海福喜过期肉事件曝光,7月24日该网民在微博上表示,“本人2013年爆料绝对是事实,那时候曝光了没人关注。”

  网民呼吁依法严处涉事企业加强监管严防类似事件

  对于上海福喜以上种种的行为,网民的态度可用“怒其不争”来总结: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洋快餐进入国内以来,在各地大中城市遍地开花,广受消费者青睐,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国内有老话叫一荣俱荣,相应的,整个产业链条中的商家都获益匪浅。但是作为洋品牌餐饮的中的重要一环,有着百年历史的跨国企业福喜,面对巨额利益的诱惑,放松了企业道德自律,自毁招牌、自断财路。殊不知一损俱损,到头来不仅自己会拔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最终会把整个洋快餐行业拖下马。

  网民进一步指出,不光要处罚涉事企业,授意使用过期原料的人员亦严重触犯法律,应该接受法律的审判。有网民援引《刑法》第144条中条款指出:“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等均对生产、销售劣质食品的行为有罪名定义,最高可判死刑。网民建议,应该严格依法来制裁涉嫌违法的犯罪分子,通过实际案例的审判震慑不法分子,达到“杀鸡儆猴”的效果。

  除了用法律严惩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舆论对国内的食品监管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监管失察,失去约束,再好的企业也可能堕落,福喜的堕落根本原因在于自身道德的沦陷,同时也反应出国内食品安全监管的存在着漏洞。网络舆论直呼,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媒体为消费者揪出了坏“蛋”,而监管的责任却是要在打烂坏“蛋”的同时,严防再生出新的坏“蛋”。期待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以福喜丑闻检视自己的制度和执法不足,让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始终处在明处,不敢也不能出轨。

  调查显示超半数消费者不再信任麦当劳洋快餐产业链应吸取教训

  除了一致的谴责福喜公司的声音,亦有舆论将质疑指向了福喜的客户。面对舆论关注焦点,麦当劳首席执行官接受采访时回应称,他们被上海福喜食品公司的质检报告骗了,今后将不再使用这家公司的原料。如此轻描淡写,有把责任推出去扮无辜之嫌。网民认为,面对危机,洋快餐品牌没有认真反省,而在推责漂白自己。福喜出事也说明麦当劳肯德基之流并不像广告里所吹嘘的那样重视消费者健康,洋品牌可以一次两次推卸责任,但是长久以往总是以不知情来搪塞网民,最终将失信于人。

  受到停用福喜产品的影响,目前国内多个城市的麦当劳处于无货可卖的状态,有的甚至沦为“饮品店”。在中商网的一项调查中,有56%的投票者表示不会再选择麦当劳,有16%的人表示只有在饿到没办法的时候才会选择麦当劳。可以预见的是,受到福喜事件的影响,民众未来对麦当劳的选择必然会慎之又慎。新华网舆情分析师沈力力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编辑: 姜玲菲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