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今年高考录取期间,一些高考考分高出本科分数线七八十分的考生,因志愿报“飞了”,没能被心仪的重点高校录取。“考得好不如填得好”,引发舆论关注。
在每年的高考录取中,都会有一些考生高分落选。这种情况随着平行志愿的推行,已有一定程度的好转,但高分落选还在各地普遍存在。分析起来,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有的考生“故意”落选。他们一心想考好的学校、专业,因此,在填报志愿时,也就盲目地冲自己分数达不到的高校(除此之外的学校都不准备去),以至于高分落选。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有的考生不愿意服从专业志愿调剂。按照现行高考录取规则,一名考生如果投档进一所学校,但不服从专业志愿调剂,有可能被学校退档;而一旦退档,之后的志愿将失效。由于这种原因落榜的学生不在少数。
二是有的考生不懂高考录取规则,志愿填报失误导致落选。考生填报志愿时,并不知道报考学校当年的录取分数(当年的录取分数要在录取时,综合报考考生情况和招生计划数确定),填报志愿由此充满博弈色彩,考生只能根据高校往年的录取情况进行志愿填报。而在填报时,有不少学生采取错误的定位方法,导致志愿填报偏差。比如,有不少考生就用高考分数进行定位,用今年的分数去找往年在这一分数录取的院校。而其实,更为准确的定位方法应该是名次定位,应用考生的名次去找往年在这一名次录取的学校,并适当结合招生计划书进行调整。
要减少高分落选,就需要从打破名校情结、作好高考志愿填报指导上做文章。有一些考生为考进名校反复复读,支撑考生复读的动力就是“名校情结”,抱着非北大不读、非“985”不读的心理参加高考,这和高等教育的等级化密切相关。另外,对于高考志愿填报,不少中学并不重视,他们认为学校的任务就是让学生考出高的分数,至于学生如何填报志愿、是否被大学录取,那是另一回事。一种非常荒谬的景象是,有的考生考出高分没有被录取,来年回到原来的高中复读,学校还给其颁发奖学金、助学金。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应改变现在的高考录取制度,实行学生和学校的双向选择。如果一名学生能同时申请若干所高校、拿到多所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再做选择,那么,就不会再像现在这样存在填报志愿的博弈,也会增加学生对学校、专业的满意度,从根本上消除浪费青春与资源的复读生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