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消费频道 > 消费新闻
警惕!汽车坐垫成健康杀手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07-21 08:08:55

  天气越来越热,不少消费者会给自己的爱车买上一套凉垫。央视记者调查发现,不少人用了汽车坐垫后,出现皮肤过敏、咳嗽等症状。记者又将6款最高价格1500元的坐垫送检,结果显示,所有送检样品竟都检出了病性化脓菌!

  装上坐垫上车呛眼睛

  就在几个月之前,当时怀着孕的薛女士和家人开车,从北京回了一趟外地老家,而这趟长途旅行之后,她却出现了严重的皮肤过敏的症状。病情好转后,再次坐上自家爱车,又出现了过敏的反应。薛女士将坐垫拆开,里面的材料让人非常吃惊,“一拿就断,都是小碎屑,颜色也不纯……”

  北京车主尹先生的汽车坐垫是4S店送的,装上后,家人、朋友坐这车都感觉味特别呛,呛眼睛,有人上车还被呛得咳嗽。

  在进一步调查过程中记者发现,在一些专业的汽车用品网站和论坛上,关于汽车坐垫问题的投诉还有不少,而身体的不良反映主要集中在皮肤过敏、呼吸系统不适等方面。

  “这里边都是黑心棉”

  记者对北京的几家汽配市场进行了走访调查。一家汽车坐垫店铺的销售人员直接说“这里边都是黑心棉……”

  呛人廉价坐垫销路好很多4S店都买

  为了进一步了解汽车坐垫背后到底有没有隐情,记者前往浙江台州调查,不少汽车坐垫都是从这里制造的。在坦头镇,可以看到整条大街两边一家挨着一家布满了汽车坐垫销售商店。

  这里的经营方式一般都是前店后厂,临街的门面店里展示样品,洽谈销售,每一家店铺后面都有一个小门,从小门就可以直接通往后面的加工厂了。走进一家商户的店铺,迎面扑来一股刺鼻的气味,呛得人无法马上说出话来,眼睛也觉得无法睁开。

  商户的老板告诉我们,虽然这些刚生产出来的汽车坐垫有一股刺鼻的味道,但是因为价格便宜所以销路很好,他还声称有很多汽车4S店免费赠送给车主的坐垫,就是从他们这里购买的。

  为压低成本造成有害物质残留

  走进另一家商户的店铺,直接待加工的半成品就随意堆在店铺里,用于编织坐垫的原料也一包包堆放着,编织绳的断面处可以清楚的看到有一些掺有黑色杂质的线绳和好像塑料材质碾成的棉芯裸露着。

  据了解,按照正确的加工工艺,汽车坐垫的底布覆合是要借助一套火焰覆合设备才能完成的,由于有的工厂生产规模有限,通常就会使用涂胶的方法将底布和海绵粘在一起,但这必然造成胶水中的有害物质残留,产生刺激的气味。

  在一家专做手编坐垫的商户口中,记者得知,目前行业中大多数商家使用的编织绳芯棒其实就是一种成本极低的塑料纸。

  由于成本控制得很好,坦头镇的商户不论是供实体店还是供网店,这里的销售情况看起来都很不错,大量加工好的成品都打好包装在等待发货。

  6款被检测坐垫全有致病性化脓菌

  为了进一步对市场上的汽车坐垫质量进行评价,我们将分别购自实体销售店、网络销售商、汽车4S专卖店,价格从200元到1500元不等的六套坐垫进行了暴力拆解,并将芯棒样品送往国家毛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进行了理化分析测试,重点测试了棉芯的甲醛含量,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致病性化脓菌等几项可能危及消费者身体健康的参数。

  检测报告显示,致病菌检测结果却让人非常担忧,所有送检样品中不但都检出了这三种致病性化脓菌,而且其中价格在1500元的一号样品绿脓杆菌总数最高,而价格在700元的三号样品有三项指标超标最多。

  皮肤可能出现大泡,坏死

  空军总医院皮肤病医院变态反应科副主任田蓉介绍,一些菌如果是通过破损的地方入血的话,它就非常容易引起,极有可能引起菌血症,入血以后全身反应就会比较重,比如它有发热,肝功的损伤,甚至有些细菌的毒素释放以后它引起非常强烈的那种免疫反应,皮肤还可以出现大泡,坏死,那种非常重的像烫伤一样的改变。

  对于汽车坐垫,目前还没有一个有针对性的国家标准,而且在现在的检测过程中,有一些危险物,比如说致病菌根本就不在检测范围之内,而事实上有些坐垫中恰恰就含有这样的致病菌。面对这样尴尬的情况,相关职能部门是不是该认真的研究一下,尽快出台更有针对性,更有约束力的相关标准,让那些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远离我们的生活。

来源: 央视新闻 作者: 编辑: 徐夏莉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