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医疗健康 > 健康资讯
花生怎样吃最养胃?营养花生6类人不宜吃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07-19 09:47:56

  花生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闲时打发时间的干果,还有醋泡、五香等各种做法。但如果让你说说花生的营养,你就未必清楚了。而且即便是花生这种常见食物,也未必人人都可以吃。

  吃花生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好处一

  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花生中钙含量极高,钙是构成人体骨骼的主要成分,故多食花生,可以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

  好处二

  促进细胞发育,提高智力花生蛋白中含十多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其中赖氨酸可使儿童提高智力,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可促使细胞发育和增强大脑的记忆能力。

  好处三

  抗老化,防早衰花生中所含有的儿茶素对人体具有很强的抗老化的作用,赖氨酸也是防止过早衰老的重要成分。常食花生,有益于人体延缓衰老,故花生又有“长生果”之称。

  好处四

  润肺止咳花生中含有丰富的脂肪油、可以起到润肺止咳的作用,常用于久咳气喘,咯痰带血等病症。

  好处五

  凝血止血花生衣中含有油脂和多种维生素,并含有使凝血时间缩短的物质,能对抗纤维蛋白的溶解,有促进骨髓制造血小板的功能,对多种出血性疾病,不但有止血的作用,而且对原发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对人体造血功能有益。”

  好处六

  防止冠心病花生油中含大量的亚油酸,这种物质可使人体内胆固醇分解为胆汁酸排出体外。避免胆固醇在体内沉积,减少高胆固醇发病机会,能够防止冠心病和动脉硬化。

  好处七

  滋血通乳花生中含丰富的脂肪油和蛋白质,对产后乳汁不足者,有滋补气血,养血通乳作用。

  好处八

  预防肠癌花生纤维组织中的可溶性纤维被人体消化吸收时,会像海绵一样吸收液体和其他物质,然后膨胀成胶带体随粪便排出体外。当这些物体经过肠道时,与许多有害物质接触,吸取某些毒素,从而降低有害物质在体内的积存和所产生的毒性作用,减少肠癌发生的机会。

  花生怎样吃最有助养胃

  第一点

  吃生花生有一个突出的好处是能起到养胃的作用,因为花生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不含胆固醇,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是天然的低钠食物。每天吃适量生花生(不要超过50克),对养胃有一定好处。

  第二点

  吃生花生时一般都是连着红衣一起吃,花生红衣可是个好东西。女性朋友,尤其是处于经期、孕期、产后和哺乳期的女性更应该常吃,对于养血、补血很有好处。同时,花生红衣还有生发、乌发的效果,常吃能使头发更加乌黑靓丽。

  花生虽然有这么多好处,但是也不是所有的人吃生花生都会得到好处。

  六类人不适合食用花生

  1、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人需控制每日摄入的总能量,因此,每天使用炒菜油不能超过三汤匙(30g)。但18粒花生就相当于一勺油(10g),能够产生90千卡的热量。

  2、高脂蛋白血症患者:

  饮食结构不合理是导致高脂蛋白血症的重要原因,因此饮食治疗的原则是限制热量、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花生是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多吃只能加重病情,导致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危及生命。

  3、痛风患者:

  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患者均有高尿酸血症。由于高脂饮食会减少尿酸排出,加重病情,所以痛风急性发作期应禁食花生,痛风缓解期也只能适量进食。

  4、想减肥的人:

  花生的热量和脂肪含量都很高,吃二两炒花生仁,就吃进了581千卡的能量,相当于吃了五两半的馒头,所以想减肥的人应远离花生。

  5、胃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患者:

  此类患者多有慢性腹痛、腹泻或消化不良等症状,饮食上宜少量多餐、清淡少油。花生属坚果类,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过高,很难消化吸收,此类患者应禁食。

  6、胆囊切除者:

  胆汁对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有重要意义。人吃饭后,胆囊收缩,将胆汁排入十二指肠以利消化吸收。高蛋白和高脂肪的食物对胆囊刺激最强,使胆汁大量排放。胆囊切除后,胆汁无法储存,势必影响对花生等油料作物中脂肪的消化。

  花生的营养价值比粮食类高,但也要适可而吃哦。

来源: 家庭医生在线 作者: 编辑: 徐夏莉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