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医疗健康 > 要健康天天看
12症状预示心脏病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07-18 10:17:00

  心脏病最常见的症状是胸痛、胸闷、心慌等。除此之外,心血管疾病还有很多不明显的症状,特别是出现下列症状时,要留心是否是心脏病发作前的信号。

  1.焦虑。心脏病发作前会有强烈的焦虑或对死亡的恐惧,表现为体会到“即将到来的灾难”。

  2.胸部不适。胸痛是传统意义上心脏疾病的“头号症状”,但应当注意的是,胸部不适不一定都与心脏病有关。

  3.咳嗽。持续咳嗽或喘息,可能是液体积聚在肺部的结果或是心力衰竭的症状。在某些情况下,心力衰竭的人会咳血痰。

  4.头晕。心脏病可引起头晕和意识丧失。

  5.疲劳。不寻常的疲劳,尤其是女性,持续的疲劳可能是心衰的一个表现。当然,也要排除真正的疲倦或因其他原因引起的疲劳。

  6.恶心或食欲不振。有些时候感到胃部不适,可能是心脏病引起的,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与心力衰竭有关的腹部肿胀,还可以影响食欲。

  7.身体其他部位的疼痛。许多心脏病发作时,疼痛开始在胸前,并蔓延到肩膀、手臂、肘部、背部、颈部、下巴或腹部。有时并没有胸痛,只是出现这些身体部位的疼痛。疼痛可能并不固定位置。表现在男性身上常为左臂疼痛。女性更多的表现在双臂或肩胛骨之间疼痛。此外,走路(特别是上坡)劳累导致牙痛,是心脏病的一大典型的却经常被忽视。

  8.快速或不规则的脉搏。快速或不规则的脉搏,尤其是当伴有乏力、头晕、气短等都可能是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的证据。不及时治疗,有些心律失常可导致脑卒中、心力衰竭或猝死。

  9.呼吸急促。呼吸困难,除了哮喘和阻塞性肺病外,还可能表明心脏病发作或心力衰竭。人们在活动后多少都会感觉气短,但如果休息时或者只是轻微活动一下,就感觉上不来气,说明心脏供血不足导致缺氧,如果同时又有胸痛,心脏病的可能性更大,一定要警惕。

  10.出汗。血管堵塞常引起血压下降,血液循环不畅,交感神经兴奋,皮肤血管收缩,出现多汗、皮肤苍白,如果同时有其他症状,要提高警惕。

  11.肿胀。心力衰竭可导致液体在体内蓄积。这可能会出现足部踝关节处、腿部或腹部肿胀以及突然的体重增加。常伴有食欲不振。

  12.虚弱。心脏病发作前,有些病人会感到原因不明的虚弱。曾有病人这样向医生描述:“感觉没力气,连用手指捏住一张纸都做不了”。

  若出现上述症状,要及时就医,如果诊断为冠心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丹红注射液。丹红注射液是在中药升降浮沉理论指导下,采用道地药材——新疆昌吉红花和山东临沂紫花丹参经科学提取精制而成。中药经典《本草纲目》言:“丹参活血、破血、生新血,红花活血、润燥、通经血。”首先,两味中药合用可以活血、生血和行血。活血使血液流畅,生血使血有所养,而行血则达到了血脉畅通的效果,三位一体地解决了微循环供血不足的难题。

  其次,从中药的性味归经理论上看,丹参味苦性微寒,红花味辛性温,而血属于阴,得温则行,遇冷则凝,因而丹参在性温的红花的辅助下更加能够消散淤血、活血通络、去淤生新;丹参为植物根茎,具有沉降之功,红花为植物花蕾,具有升浮之效,一升一降,升降协调,内外通达,由此使得两药的活血行气,改善全身微循环尤为显著。

  最后,从整体上看方药组成,丹参在此方中居主,红花则为辅,两药均可堪称活血化淤植物药之翘楚,一温一寒,一升一降,活血行血,兼能生血养血,组方精良。可以保护血管内皮,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迅速改善全身所有脏器血液供应,兼顾大小血管和循环,对冠状动脉斑块形成及支架术后冠脉再狭窄等大血管病变有效,对以毛细血管床“血淤”为主的、西医尚无理想治疗方式和药物的微小血管病变同样有效。

来源: 《生命时报》 作者: 王坤 编辑: 徐夏莉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