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业界估计,阿里巴巴赴美上市最快在1个月内就将成行,最晚或推迟至9月初。
不过,国内市场早就吆喝开了所谓的阿里巴巴首次公开募股(IPO)概念,并声称推出“海外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可以帮助散户投资者分享互联网电商巨头阿里巴巴美国上市的“红利”。据统计,国内的一些基金公司均有类似的“海淘”品种,对外宣传口径也无一例外都是冲着阿里巴巴的美国上市。
但是,这些“看起来很美”的基金资管品种,能否获得足够的流动性以及盈利,会否蕴藏未知投资风险?实际上,对于缺乏美国资本市场了解的投资者而言,或许应该三思而后行。
据悉,此前销售火爆的阿里巴巴打新资管项目——“华夏基金专户·海外定向1号资产管理计划”,昨日突然遭遇喊停,项目亦暂停募集。销售方面人士对此表示,原因出在“打新额度不够”上面。
实际上,理性的投资者很容易发现这些运作背后的东西。
首先,阿里巴巴赴美上市的承销团队,均来自高盛、瑞士信贷、德意志银行、摩根大通及摩根士丹利等国际一线投行,他们自己就具备完善的销售渠道。国内基金公司从中获得的额度,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及后续的盈利回报风险。
其次,国内基金公司声称成立的“阿里打新”产品,可能只是一个噱头。其所谓海外股权投资计划,可能是针对所有非本土上市新股投资的一揽子基金,阿里股票只是其中的一只,份额可能微乎其微。这无疑会蕴藏未知的市场风险或合同法律风险。
再次,相关“海淘”基金产品的估值可能不合理。举例而言,某些声称有阿里巴巴原始股的机构,已经把该股每股售价炒到了80美元。按此去倒推计算不难发现,阿里巴巴美国上市后总市值将达到惊人的2000亿美元之上。而据笔者获悉的阿里巴巴自身内部估值,应在1500亿至1800亿美元区间,市场预估值低的仅为1300亿美元左右。这样,不少投资者可能会“没买就被套”。
总之,趋利的市场机构往往会借助阿里巴巴的名头,为自身利益进行运作。在虚高的市场估值面前,最终受伤的只会是“不懂行”的普通投资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