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教育频道 > 教育新闻
女博士以暴制暴治疗自闭儿童 10人回归正常(图)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07-11 09:41:15

  声音

  家长:

  只要能治愈孩子,啥方法都行

  对这种“暴力”教学方式,家长怎么看呢?记者采访中发现,几乎超九成的家长都支持贺小燕的施教。他们说,尽管“残忍”,但要有效果。

  “孩子患上自闭症,全家人痛苦不堪,送到这里,就是希望贺老师能把孩子的病治好。”成都一名家长说,至于采取什么方式方法,他们都认为无所谓,只要不伤害孩子,不让孩子再次受到伤害,他们都能接受。

  大渡口刘先生告诉记者,有次他到幼儿园探望孩子,刚好遇到儿子病情发作,看到贺小燕捧着孩子的头撞墙时,“我看得泪流满面,心都揪紧了,但贺老师把握有度,没有让孩子受到伤害。”对这种“暴力”教学方式,他说他挺支持的,因为实践证明,孩子的病不久后将会得到纠正,“如果在家里,我们是下不了手的。”

  专家:

  鼓励尝试创新,但要因材施教

  其实,贺小燕采取的这种“以暴制暴,以毒攻毒”的教学方式,在学术界的争议还是较大的,有的专家赞成,有的专家则持怀疑态度。

  正方:鼓励特教大胆创新

  重庆市儿童医院儿童生长发育和心理健康中心副主任梅其霞副教授:对自闭症孩子,如果单用药物干预效果较差,一般方法是采取教育训练为主、药物配合治疗的办法进行,经过特殊教育后,有些孩子的智力和语言等功能,是可以恢复的,甚至有的还可正常读书。从医学的角度而言,“暴力”教学法可以尝试甚至鼓励大胆创新,但要分清患病情况,因材施教,不能千篇一律加以对待。

  反方:容易带来新的伤害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张仲明博士:自闭症起因不明,反对这种“暴力”教学法,训练干预过程中容易给孩子带来新的伤害或损害,不提倡轻易使用。有的病例虽获得较好治疗效果,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论证。

  沙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这种“暴力”教学法,尽管家长满意,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要谨慎使用。

  链接

  自闭症有哪些症状?

  重庆市儿童医院儿童生长发育和心理健康中心副主任梅其霞副教授,是国内治疗自闭症的权威专家之一。她认为,这种病发现最多的是2岁~4岁,主要表现为三大症状。

  一是社交障碍。患这种病的小孩,不能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不会配合别人的指令行事,与别人无目光对视,缺乏期待父母和他人拥抱、爱抚的表情或姿态。

  二是语言障碍。他们几乎没有任何语言,通常在两岁和三岁时仍然不会说话,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有的只是机械重复或模仿极少的语言。

  三是刻板行为。对玩具、动画片等根本不感兴趣,喜欢玩一些非玩具性的物品,如对搭积木特别感兴趣,或摆动一个瓶盖、观察转动的电风扇等,持续时间长没有厌倦感。

  梅其霞认为,自闭症目前没有明显的药物能够治疗,常规的办法是特教和药物相结合进行,通过创新的特教让孩子的症状得到改进。至于其效果,在短期内不可能完全治愈,一般是三年或三年以上,特别严重者有可能终身治疗。

  解释

  自闭症

  是一种发育障碍类疾病,也称儿童孤独症。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围产期各种并发症、免疫系统异常和神经内分泌失调有关。

  目前药物治疗尚无法改变自闭症的病程,也缺乏治疗核心症状的特异性药物。国际主流医学推荐和使用个体化训练干预方法,目标是促进患者语言发育,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学习技能。

  国内目前未见自闭症的全国流调数据。资料显示,美国患病率在1%。~2%。。2007年12月24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2008年起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自闭症意识日。

  厌恶疗法

  或称厌恶性条件法,医学上是一种具体的行为治疗技术,其内容是将欲戒除的目标行为(或症状)与某种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而达到戒除或至少是减少目标行为的目的。

  心理学上的定义则认为,它是通过附加某种刺激的方法,使求助者在进行不适行为时,同时产生令人恶心的心理或生理反应,如此反复实施,结果使不适行为与厌恶反应建立了条件联系,以后求助者进行这种不适行为时,就会产生厌恶体验,为避免这种厌恶体验,求助者的不适行为会减少或者终止。

来源: 华龙网 作者: 编辑: 徐夏莉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