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页面一片灰白。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和中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奠基人方立天(见右图),因病医治无效,于昨天上午9时2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方立天教授治丧委员会发布消息,定于2014年7月11日上午9时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人大校史研究室中的一篇文章《方立天:我选择佛教而又矢志不移》中,方立天自述说,他一生中有三个重大的转折点。其一是新中国的成立,“使我得以较早地投身革命,经受革命锻炼。”“被时代车轮带进华东财政系统的干部学校学习、工作。”
第二个转折点是,1956年秋季,方立天教授考上了北京大学哲学系。从1956年至1961年大学毕业,当时北大哲学系的师资有冯友兰、汤用彤、张岱年、任继愈和郑昕、洪谦、任华等,都是哲学史界的泰斗。直至生命最后时间,方立天仍对他的老师们念念不忘,他说,他的很多老师成就很大,只是自己赶上了好时候,有了这么多荣誉。
1961年,方立天从北大毕业,被分配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工作。这是第三个转折点。
方立天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哲学,包括了儒、道、佛三教。此时,方立天决定,将中国哲学和中国佛教作为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后来这被学界称颂为“双耕”。方立天著作等身,他的《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在国际上影响深远。原哲学院院长、现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郝立新说,方立天教授是哲学史家、宗教学家,是一位佛教哲学家。
-好友追忆
“方立天每天提着一个水壶,在图书室一坐一天。我们每天在图书馆都能看见一个瘦小勤奋的身影,这曾成为‘人大一景’。”
——原哲学院院长、现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郝立新这样回忆当年的好友。
“人生最后的时刻,老师还在纸上随手写着‘缘起’等字样,一直没有停止思考”。
——身为方立天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的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执行所长张风雷这样说。